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宋红旭
大宗商品(Bulk Stock)作为经济领域一个词汇,从诞生之日起一直经久不衰,尤其是在全球各种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当下已成为媒体报道高频词汇之一。
(一)大宗商品概念及属性
在可查到的现有中文文献中尚未查到“大宗商品”一词的出处,英国作者马苏里·法如奇、拉斐尔·凯普林斯基在《中国崛起与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一书也未对整个概念进行深入考证。作者只是指出:“加拿大经济历史学家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Innis)在1940年提出了大宗商品理论(Staple Theory)。他认为加拿大经济增长源于一系列因素,其核心是鱼类和皮草等大宗商品的开发和出口。”这是目前可查到的最原始出处。
凯普林斯基对大宗商品作了简单明了的定义,即:大宗商品指的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类商品,共分为软商品、硬商品和能源商品三大类。第一大类软商品主要由农产品构成,主要子类包括作物(如棉花、木材、天然橡胶和树胶)、水产品、谷物(如小麦和稻谷)、饮料(如茶和咖啡)、牲畜(如牛肉和猪肉、奶制品等)。第二大类硬商品由各类矿产品构成,典型代表是贵金属(如黄金和铂金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第三大类能源商品由各种能源构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天然铀,可再生能源。
一般而言,大宗商品具有以下属性:
1.商品属性。大宗商品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品,因此它具备一切商品所具备的共同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属性或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金融属性。大宗商品交易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交易方式,其中期货交易是形成大宗商品基准价格的主要形式。目前参与期货交易的大宗商品品种越来越多,并因此使得大宗商品具有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某些金融产品属性。在这种情况下,主导大宗商品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不再是单一供需影响下的“商品属性”,而是越来越多与经济环境、金融市场运行紧密相连。
3.期货属性。既然大宗商品可以参与期货交易,那么它就必然符合期货市场对上市品质的相关要求。这些要求是:(1)价格波动大。只有商品价格波动较大,有意回避价格风险的交易者才需要利用远期价格先锁定成本,比如有些商品实行的是垄断价格或计划价格,短期内价格基本不变,商品经营者也就没有必要利用期货交易回避价格风险或锁定价格。(2)供需规模大。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是以商品供需双方广泛参与交易为前提的,只有现货供需规模大的商品才能在大范围内进行充分竞争,形成权威价格。(3)易于分级和标准化。期货合约事先规定交割商品的质量标准,因此期货品种必须是质量稳定的商品,否则就难以进行标准化。(4)易于储存、运输。商品期货一般都是远期交割的商品,要求这些商品易于储存、不易变质、便于运输,以保证期货实物交割的顺利进行。
(二)大宗商品交易
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从传统角色到现代模式的转变。在15世纪早期,大宗商品交易由商品贸易专业人士承担,他们一般聚集在欧洲主要港口附近的咖啡馆内,一手买入到港的商品,一手直接卖给买家,一时卖不出去就寄存在附近的仓库。这些贸易商为买家承担风险,同时还承担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以及储存费用等,目的就是冒险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从中收取溢价。当然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在欧洲这些碰头式非正式的交易方式最终被机构化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商品交易所。其中,广为人知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成立于1876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对铜锌锡等金属需求剧增,新型交易模式取代传统经纪人,显然是工业革命使然。由于英国资源匮乏,铜等有色金属需从东南亚进口,如马来西亚产铜、斯里兰卡产锡,还有中国茶等,船运至伦敦一般为3个月左右,这大概就是3个月期货合约的由来。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各类大宗商品交易所几十个,比较有影响的如表1。
国际石油交易主要发生在期货市场。目前,石油期货合约已经超过实物交易量的23倍,年交易额高达14万亿美元。以目前全球原油产量50亿吨计算,全部货值也不过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球石油交易量相当于7年的原油产量,如果按全球原油贸易量计算则相当于12年。据分析,我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具备大类资产配置所需的市场容量。我国大宗商品期货交易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与大宗商品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CRB指数。CRB是“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的缩写,国内一般将其译为具有官方色彩的“商品研究局”或“商品调查局”,给人一种行政机构错觉。事实上CRB并不是官方机构,而是一个最初成立于1933年的美国民间企业,一个叫MiltonJiler的美国记者贷款设立的一份报道有关期货价格周刊。1939年CRB出版了第一期商品年鉴,主要内容是商品交易的详细统计资料,该年鉴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暂停之外一直延续至今,这份价格期刊被称为“工业圣经”。
从1957年起编制和发布CRB指数成为这家信息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当年CRB指数正式发布,经常被作为反映商品价格整体水平的一个指标,最初农产品在指数中占据较大权重。此后该指数一共进行了10次修订,最后一次修订是2005年,路透与Jefferies集团旗下的Jefferies金融产品公司进行合作,对CRB指数进行第10次修订,修订后的名称改为RJ/CRB指数。目前的CRB指数包含商品种类和权重两重涵义,涵盖品种数目由修订前的19种调整为17种,剔除铂金,增加无铅汽油、铝和镍三种产品。修订后的指数按3种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种:19种期货合约品种可分为农产品、能源类与金属类三组。(1)农产品:大豆、小麦、玉米、棉花、糖、冰冻浓缩橙汁、可可、咖啡、活牛、瘦肉猪;(2)能源类:原油、取暖油、汽油、天然气;(3)金属类:黄金、白银、铜、铝、镍。
第二种:按照不同权重将CRB指数分为4组:其中,第一组由石油产品组成,包括原油、取暖油、汽油。第二组由7种高流动性的商品组成,包括天然气、玉米、大豆、活牛、金、铝、铜。第三组由4种流动性商品组成,包括白糖、棉花、可可、咖啡。第四组由白银、镍、小麦、瘦猪肉、橙子等组成。
第三种:按CRB期货合约商品分为工业原料、不含酒精饮料原料、贵金属、能源、粮食、家畜6类。
自1957年CRB指数首次发布至今的60多年里,该指数一直处于周期性波动状态,从最初的不足100点上升到2010年历史最高455.07点,2020年又回到140点左右,其间大致出现了5个波动周期。其中进入新世纪前10年出现前所未有地上涨,后10年又是前所未有地下跌。
如同其他任何经济现象一样,大宗商品价格也存在内在的规律性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周期性波动。
(一)CRB指数周期性波动
1960—2020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数据变化显示,CRB指数呈周期性变化,大致可分为五个波动周期,时间从5年至18年不等,进入新世纪20年里,前十年为上涨波段,后十年为下降波段,规律性十分明显。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影响,到2020年上半年,CRB指数跌至1973年以来最低140.06点,不足最高时的1/3。此后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CRB指数也开始止跌回升,到2021年4月已回升至190点左右,但尚未达到此前10年平均225.87点以及61年平均212.68点水平。
从年化收益率变化情况显示,CRB指数波动周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第一、二波段平均为6.67%,第三波段为-2.15%,第四波段为新一轮上升期,收益率高达9.95%,此后进入下降通道收益率为-9.91%,增长和下降时间分别为11年和10年,收益率正负基本相抵。指数实际变化率与指数年化收益率二者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显示出这种波段划分与实际基本吻合。如表3所示。
(二)实际价格周期性波动
1960—2020年14种大宗商品实际价格变化显示,除极少数品种外,大部分产品价格波动周期与CRB波动周期相吻合。
剔除黄金以外,13种产品在各个波段的收益率具有高度一致性。数据显示,在第一、二波段,13种产品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0.79%和10.60%,与CRB指数反映的波动基本一致,在第三波段价格下跌,平均收益率为-0.22%。价格持续高涨的第四波段平均收益率高达12.01%,镍收益率最高为20.08%,原糖是13种产品中收益率为负值的唯一品种。在第五波段中除锌、小麦和玉米三种产品收益率保持正值外,其余10种产品的收益率均为负值,比第三波段增加3个品种,显示出这一波段价格下跌幅度之巨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