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美,人所共赏。
花不可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事物相映才成趣,山水之美亦如此。山之于水,水之于山,不清楚谁依赖谁证明自己的力量。山之刚,水之柔可以证明;水之柔,山之刚可以表白。
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山水交相辉映、相衬、相生,方得气象万千。水动柔清,山静肃穆。山因水而润泽,而亮丽,而妩媚,而灵秀,而气韵生动;水因山而激荡,而屈曲,而多姿,而幽渺,而温厚醇和。
山之美
山之美,在于其巍峨高耸,险峻挺拔,巉岩壁立,峭石堎嶒;在于云蒙树杪,雾流涧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在于草木璎珞其上,好鸟相鸣其间,晨曦中那一缕微光,暮色中那一抹晚霞。
黄山之美
黄山之美
水之美
水之美,在于其烟波浩淼,澄净如练,瀑流飞逝,涛叠浪涌;在于清泉汩汩,小溪潺湲,溅玉飞珠,光影如幻;在于水草摇曳其中,条鱼穿梭其间,稳静中那一份含蓄,激越中那一种飞扬。
黄龙之美
黄龙之美
山水之合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温度;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水汽凝重,雾气缭绕,海拔越高,温度越降,水汽遇寒,凝聚成厚厚棉花云层,在气流的推动下或成及时雨、或成雪花,或成冰雹,最终坠落于层峦叠嶂山崖,高山湖泊,碧绿的山间草甸,形成无数的流水淙淙,滋润着山上无数乔木和鲜花。让不同的海拔地带,形成不同植被;不同的季节时段,批挂不同色彩。
山水之合,天作之美
山水之画
山水之画,是有山必有水,是有谷必有流泉淙淙。山永远不会在画面上单一的存在。即使你在画面上看不到水,但满目苍翠,万绿丛中甚至红点闪耀,水之功劳已经在画面上隐藏。藏而不露,水之风度,令人高歌。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山水之画,画上即使没有苍翠之色,光秃秃的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却仍有着缭绕的雾气。这也是水的化身。“上天则为雨露”,环境改变了,一种存在形式无法适应就换另一种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力量。水之灵活多变,使人意境开阔。
八大山人 朱耷 《仿倪云林山水》
山水之画,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澹远、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健拔、简洁、幽邃、明净、空灵、韶秀,以“气韵”“形神”生动为主的自始至终气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意境之美。
山水之画,妙境无穷
山水之韵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至于山水,质而有趣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之韵不可无人,人才是审美的主体。
唐寅 《观瀑图》
李白的灵性再好,若不是得到了山水的润泽,恐怕也难以成为豪迈千古的诗仙;苏轼的才气再高,若不是得到了山水的氤氲,恐怕也难以写出超逸绝尘的词章;人的胸怀里,如果有了峰峙岳连的磅礴大气,有了江涌川流的浩渺空远,那么,他的灵魂里,必然盈溢着鲜活的智慧,翔逸着诗意的浪漫……
李可染《万山红遍》
荡气空灵山水小,潜心韵律典章轻
山水之蕴
山水之蕴,蕴在了它厚实的人文积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有情,水有灵。山水便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两种事物。
苏轼《石恪三笑图赞》彼三士者,得意忘言;庐胡一笑,其乐也天;嗟此小童,麋鹿狙猿;尔各何知,亦复粲然;万生纷纶,何鄙何妍;各笑其笑,未知孰贤。
庐山对酌,慧远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陆修静代表道教,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在此山水间相聚,三人意兴极高,言谈忘情,慧远相送,竟过了虎溪,使看山的老虎吼叫了起来,三人相视而笑,留下佳话“虎溪三笑”。
山水之美,让一代代文人,徜徉于山水之中,孜孜以求之。山水之蕴,因文人而生色,而厚重,而沉淀。
山水之蕴,蕴之灵动
山水之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国画大师作画,在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采用山水之本,着重于融个人于天地之间,融自己于自然之中,在天地间汲取精华,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在欣赏他们山水画时,自然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寒江独钓图
《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仿王维江山雪霁
《仿王维江山雪霁》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中,诗情与画意交融。画卷上虽没有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实现了创作中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最高境界。
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也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山水之情
山水之景,谪迁者,借之刷洗块垒,慰抚伤痛;隐逸者,借之寄意遣情,超然玄远;通达者,啸吟高歌,表志得之意气。垂暮者,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画饼充饥,聊以自慰。
中国文人大多把自己毕生的情意,都交付给山水之美,山水之情,山水之融,山水之境,立象以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