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36氪获悉,联影集团旗下独立运营、专注于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子公司联影智能,计划考虑独立上市。6月,联影智能曾宣布完成10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易方达、上国投资管、上海联和等。
近日的第八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联影智能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周翔进一步对36氪表示,这轮融资一方面将向多模态拓展,融合影像、文本、语音等多模态在手术室、病房等场景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是发力大模型智能体、医院数智化业务系统的研发升级。
公司已推出12个产品平台、超100款AI应用,并取得13张三类医疗器械证,15 款 AI 应用通过美国 FDA 认证,31 款 AI 应用获 CE 认证。目前,联影智能的AI产品先后进入全国4000余家医疗机构,覆盖院级管理、影像辅助诊断、手术治疗、病历书写、科研应用等多个医疗场景。
今年以来,伴随着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赋予的本地化部署、模型定制能力提升,各级医疗机构都将“AI入院”纳入工作重点。这其中,医疗垂域大模型成为重要的一环。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而言,它更适合处理院内复杂多样的医疗需求。
凭借联影集团在医学影像、医疗AI等领域的积累,联影智能自研了“元智”医疗大模型,融合文本、影像、视觉、语音、混合等多模态大模型,在吸收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处理自然语言、长文本内容能力的同时,还通过垂域专精、私域知识微调,通过整合不同模态大模型的能力,可根据不同医疗场景需求孕育出自进化、多模态、自适应的医疗智能体。
以其最新推出的“放射智能体”为例,这是一款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在完成一次胸部CT扫描后,可以自动识别73种胸部异常情况,比如肺结节、肺炎、肺动脉高压、冠脉钙化等。
这种一扫多查的“包揽”效果,与过去行业内常做的单病种AI产品存在本质区别,也并非简单地将多个单病种小模型做堆叠。“过去受技术限制,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小,只能一个疾病做一个模型,比如单独看肺结节,就没法同时分析肺结节和冠脉。产品是堆砌的,跑不了太多算法。现在用Transformer加CNN模型,当数据量足够大时,模型就能分析出各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实现‘一扫多查’。”
此外,联影智能现阶段落地应用的医疗智能体产品还包括外科手术智能体、介入医生智能体、电子病历智能体、客服智能体和质控管理智能体等。
周翔介绍,判断一个医疗场景能不能做智能体,医疗价值、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机会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基于这些考量,联影智能目前想做的事是“在整个医院里实现数智化”,比如,院内业务系统数智化升级,以及手术室、病房等场景内的信息系统,可能都是有潜力的方向。
这些场景可能并非每个对应的市场空间都非常大,但随着开发的产品数量增加、边际成本下降,未必不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比如,对于三甲医院而言,借助AI在原有设备上开展特色检查项目(如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CT骨密度监测),或高端检查项目(如心脏CMR、CMR心功能参数测定),可以让医院实现更强的差异化竞争。
一家与联影智能合作的武汉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针对DR全脊柱扫描检查这个项目,过去,由于各参数均由医生手工测量,导致无法大规模开展。但引入AI之后,影像科医生可借助AI自动获取精准的各项参数结果,在为临床诊断、手术实施提供支持的同时,也提高了检查效率。据统计,引入AI之后,该院2024年2月到12月期间,累积开展了5000余次DR全脊柱扫描检查。
与此同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由于专业能力欠缺,很难开展一些重要的检查项目,但引入AI技术就能有效弥补基层医院在“软实力”方面的不足,在不新增设备、且不申请新的收费目录的情况下开展新的检查项目,同时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以浙江一家二甲乡镇医院为例,过去,这家医院的血管CTA检查能力相对较弱,不得不将院内需要做冠脉CTA、头颈CTA检查的患者输送到市内另一家医院。2024年引入相关硬件设备和冠脉AI辅助诊断软件产品后,医院可独立开展冠脉CTA及其他血管类的增强检查,当年的检查量就破千例。
“医院愿意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付费,比如帮助医院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可以吸引或留住病人。这样的产品,医院愿意买单。”周翔表示。
除临床产品之外,AI赋能科研也是联影智能当前着重布局的方向。比如,公司已联和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市儿童医院等大学和医院,获批中国脑计划中针对 0~6 岁婴幼儿、 6~18岁学龄儿童脑研究方向参与的两项项目,分别为“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婴幼儿动态脑图谱绘制及语言和社会情绪的发育机制研究”与“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从而开展AI对脑科学“无人区”的探索。
据了解,从付费客户的结构上看,联影智能的科研平台收入“大部分来自腰部以上医院”,临床应用类产品覆盖范围则更广泛,从头部三甲到县级医院、卫生院均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