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叶林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是我国城市存量提质增效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做好城市工作的有效路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中国城市的文脉源远流长,文化丰富多样,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要有效协调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千城一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实现文脉传承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新形势下的城市更新行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修复或土地增量开发,而是转向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质量提升。通过城市更新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更新,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布局现代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保障民生服务条件,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活化历史文脉资源,突出地方文化特性,使人民真正享受宜居安居的美好城市生活。详情

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

城市更新是新时期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任荣荣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从地方实践看,目前各地实施城市更新的积极性高,在前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更新改造后的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项目有效实施,各地宜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使项目各流程环节有规可循。从规划层面,要按照《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建立完善“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从审批管理层面,要建立城市更新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突破条块分割管理模式,高位统筹相关政策、资金和资源,将项目归口一个部门整体考虑审核,推进行政审批前移。从配套政策层面,要明确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用途依法合理转换相关政策,优化零星用地集中改造、容积率转移或奖励政策,完善与城市更新相关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完善适用于城市更新的技术标准,制定修订分类适用的消防、配套公共设施等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城市更新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降低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城市更新项目投融资模式,形成清晰的投资回报机制。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明确实施路径,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有力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助力新发展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详情

构建城市特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城市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等各不相同。各具禀赋的城市,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与功能定位,强化创新驱动,注重特色发展,就能在深层次变革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胜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中共常州市委党校路嘉煜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在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推动特色要素向发展动能有效转化方面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有的地方着力打好“空间重塑牌”,通过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滨水空间功能再造,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效益。转变城市发展动力,加快实现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的根本转变,还需要在找准定位、扩大优势的基础上,强化政策精准供给和有效托举,构建城市特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打通优势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具体来看,可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健全城市更新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司信用类债券等。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统筹产业园区、生活圈和生态网络建设。通过规划引领、风貌管控和多主体协同,推动城市空间有机更新,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同时,要防范特色发展中的同质化倾向,杜绝盲目造景等短期行为。可加快建立城市特色数据库,完善“一城一策”精准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强城市更新社会风险评估、矛盾化解处置机制建设,切实防范化解潜在风险。详情

推动县域由“单打独斗”转向“组团协同”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国计量大学教授高艳、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研究员欧钰娟在《光明日报》撰文强调,这一部署,不仅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赋予县域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全新定位。县域作为连接城乡、承载人口、集聚产业的重要空间单元,既是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又是推动区域经济活力跃升的关键抓手。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突破行政边界、实现要素高效流动,推动县域由“单打独斗”转向“组团协同”,已经成为突破发展瓶颈、释放潜在动能的关键命题。推动县域由“单打独斗”走向“组团协同”,须在体制机制、创新网络和产业布局上多向发力。健全跨县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区域议事平台,明确发展规划、产业分工、财政分担等制度安排,设立常态化协调机构处理分歧与冲突,保障合作可持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依托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与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组团内快速流动与应用,形成“创新—转化—产业化”闭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根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分工,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详情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