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戴凯勋
湖南省百佳老党员老干部志愿服务者,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特殊贡献提名奖,长沙市十佳“五老”,宁乡市道德模范。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攀 实习生 蒋宏菁
“同学们,你们都是幸运的,生长在和平年代,拥有富足的生活,但是请不要忘了,幸福生活的取得,革命英烈们功不可没……”在一次次红色故事的志愿宣讲中,今年87岁的戴凯勋总是保留着一名老师的习惯,每次授课前都会认真备课。他为当地中小学的青少年讲述一段段难忘的历史,让下一代在聆听中感悟精神力量。
1998年,戴凯勋从宁乡市流沙河镇联校校长岗位退休后,婉言谢绝了去民办学校任教的邀请,选择把余热奉献在家乡的土地上,担任起流沙河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甘于奉献,传承优良好家风
“我家的家风是爱国、勤劳、尚学、奉献。在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过程中,我一直都是这样坚持的。”戴凯勋认为,家风是家庭与社会、国家之间的重要桥梁,它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而在流沙河镇,一座名为罘罳的青山,更是见证着戴凯勋多年坚守的家风传承之路。
退休后,戴凯勋在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观察到青少年对德孝教育的忽视,决心在当地构建孝亲敬老爱幼的大德育体系。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他将目光投向了当地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山峰——罘罳峰。
2010年,他多方筹措募集资金1800万元,创建“罘罳峰德孝教育基地”,打造11个景点。“目的就是让这宁乡十景之一的罘罳峰成为名副其实的‘德孝峰’,要让德孝文化在流沙河镇代代相传。”戴凯勋说。
“外地人来到流沙河,常常会问‘罘罳’代表什么意思。”戴凯勋解释说,罘罳在当地老百姓的认识中有“行孝弘德”的意思。他娓娓道来:把罘字分开来是“四不”,代表着行孝要做到孝老不能等,爱老不能冷,助老不能嫌,赡老不能啃;把“罳”字分开来是“四思”,代表着弘德要做到社会公德思“爱”,职业道德思“诚”,家庭美德思“孝”,个人品德思“仁”。
眼下,罘罳峰已成为湖南省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累计开展宣讲活动500余场,受众近30万人次。
播撒德孝种子,让爱代代相传
“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优秀家风代代相传。我们一定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并从中汲取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在流沙河镇合兴村,戴凯勋也曾这样讲述他关于家教家风的理解。
深谙“润物细无声”教育之道的戴凯勋,近年来也坚持将德孝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当中。他推动当地以楹联为载体弘扬德孝家风的活动,根据每个家庭的特点量身定制德孝楹联,形成了“家家户户挂楹联,亮家训、树家风”的独特文化景观。如今,“德孝楹联”已惠及全镇数千户家庭。村民们纷纷表示,这些挂在门楣的楹联就像无形的老师,时刻提醒着家人践行德孝。
戴凯勋还全力推动德孝文化融入流沙河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目前,当地成立了孝亲敬老爱幼协会,开展孝子、孝媳、孝亲敬老优秀学生等德孝典型评选,撰写《流沙河孝爱》《德孝之光》等乡土德孝教育读本……倡导全镇人民“在外讲德、在家行孝”。
现在,贯穿乡间的沥青路,取名“德孝路”,路旁竖立着“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宣传栏,墙上画着许多传统道德故事,并刊登全镇的孝子事迹简介。丰富厚重的人文资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家风家教是道德形成的基础,非常重要。我们关心下一代协会将抓住这个工作,长久地干下去。”戴凯勋谦逊地说,“但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流沙河镇所有老同志都在坚持这件事。我作为一名‘五老红’志愿服务者,今后还会一直做下去、干到底,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