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跃进,人工智能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迎来了人工智能赋能的全新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教学,不仅是教育领域应对科技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体现为教育要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问题。而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教学,能够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借助智能学习系统,学生可按照自身节奏学习,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教育惠及每一个人,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创新契机。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借助智能教学工具,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的创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推动教育领域在创新中持续前行。
三是实现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传统教育模式下,受地区、学校资源差异等因素影响,教育不公平现象较为突出。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接入人工智能教育系统,与发达地区学校同步上课,共享优质师资,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是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耗费大量时间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重复性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教学创新的精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备课系统能依据教师教学需求,快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方案,大幅缩短备课时间。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可迅速准确批改作业,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详细反馈报告,助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相关调查显示,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后,教师备课时间平均缩短40%,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同时,个性化教学服务能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需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跨学科知识和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前沿的科技知识和方法,培养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跨学科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此外,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过程中,也能逐渐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教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展教学。这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发展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教育平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四是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实现教育数据的精准采集、分析与应用,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教育大数据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行为表现、身心健康等多方面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教育管理者可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与管理措施。同时,人工智能还可用于学校智能化管理,如智能考勤、智能安防等,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与水平,推动教育治理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变革,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赵宏昕,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副教授〕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