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的广阔舞台上
女性以其独有的叙事视角
和深邃的情感体验
编织出一幅幅
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
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
传递着女性力量与魅力
即日起,西山区妇联
将聚焦“三新” 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手工艺者、
行业带头人、返乡创业者
等创业女性
讲述她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
竞展芳华、一路生花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周紫萍的故事
↓↓↓
在传统文化的篱笆上开满鲜艳的花蕊,在民族文化的星空中绽放女性的光芒,这是关于周紫萍和乐居民族文化园的故事。
走进乐居民族文化园,民族风情的文化元素充盈着这片既传统又时尚的空间。这里,回荡着古老、悠远的声音,这里,飘扬着时代、创新的魅力。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彝族、白族文化的窗口,更是女性力量在文化传承与创业领域绽放光芒的典范。
让更多的人看到
民族文化的色彩
“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民族文化的色彩,让更多的人领略彝族、白族的文化之美!”作为乐居民族文化园的主理人,周紫萍不仅是文化传承者,更是文化传播的创业者,她始终将“守护民族文化根脉”这份坚守视为自己的使命。
乐居民族文化园的建设始于2011年,园区依托600多年历史的乐居古彝村建造,致力于展现彝族、白族“一家亲”的和谐文化,打造了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餐饮住宿、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让文化、创意、产业、宜居融为一体。园区内,“一灵地、一片林、一展馆、一壶酒”等十二个特色主题,融合了建筑、饮食、手工艺等多元民族文化元素。
细腻与韧性
让文化园富有魅力与韵味
周紫萍深知,文化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长期的坚守与创新。在她看来,“文化传承需要细致耐心,比如彝绣的针脚、白族建筑的雕花,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文化的完整性。”正如她利用日常碎片时间绣出的一幅长22米、宽1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一样,凝聚了10年心力,花费49种2万多根绣线、落针超530万次,特别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她将文化传承的坚守融入园区之中,将彝族、白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园区的每一个角落,从建筑风格到景观设计,从民俗展示到餐饮服务,无一不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韧性,让这个文化园更有魅力与韵味。周紫萍介绍,园区内“阿甲子院”的设计灵感便源自白族女性互助传统,这座以“不同血统女性亲如姐妹”命名的庭院,成为女性创客的聚集地。
妇联支持
为乡村注入动力
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她坚持,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传承。于是,乐居民族文化园内,非遗手工艺体验、民族音乐展演、有机农庄等业态涌现而出。如今,在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上,周紫萍将园区打造成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活力的文旅地标。发展、成长源自历史悠久的乐居古彝村,振兴、反哺更要为乡村注入动力。在各级单位和妇联等组织的支持下,周紫萍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扶农助农、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等方式,让文化园与乐居实现了良性互动。
深化“文化+”
绵延民族文化
对于乐居民族文化园的未来,周紫萍满怀巾帼之志。“女性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来,园区将深化“文化+”模式,为游客提供不同的健康生活方式服务,为民族文化的绵延与地区的发展提供助力。
END
昆明西山发布
来源:西山女性
编辑:刘一菡 陶红
编审:康碧姝 赵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