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武部组织开展“红色英模”寻访活动,走进了位于辖区曹镇乡赵庄村的“特等功臣赵毛臣纪念馆”。这所坐落于中原大地的普通乡村小院,正如赵毛臣其人一般,静静伫立于村庄一隅,向世人无声诉说着这位抗美援朝特等功臣的功勋与英名。
赵毛臣纪念馆大门
1924年8月,赵毛臣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四人,依靠在沙河渡口摆渡维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平民百姓难有安稳生活——军队强征渡船运粮、保长欺压百姓,年少的赵毛臣早早尝尽了人间疾苦。
1947年11月,家乡曹镇迎来解放。解放军纪律严明、一心为民,赵毛臣看在眼里,没有犹豫,在母亲的支持下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开启了南征北战的革命征程。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洛阳、郑州的战斗,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血与火的洗礼,让曾经那个摆渡少年脱胎换骨,胸膛中燃起了为新中国而战的熊熊烈火。
赵毛臣纪念馆
1951年3月,赵毛臣随部队入朝作战,担任一三四团二营四连指导员。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调集300余门大炮、170多辆坦克,出动3000多架次飞机,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将山头削低近2米。
10月19日,赵毛臣所在四连奉命进入阵地。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伤亡惨重,连长、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全部负伤。紧要关头,赵毛臣高喊:“共产党员们跟我上!”他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打退敌人40多次进攻。退守坑道后,赵毛臣与兄弟连队取得联系,成立坑道临时党支部,继续领导战士们战斗。严重缺水,他们就接石缝渗水、冒险抢水,甚至以尿代水。在坚守坑道的十五个昼夜里,面对敌机轰炸、机枪封锁和硫磺弹烟熏,赵毛臣组织战士们出击11次,炸毁敌火力点7个、掩蔽部1个,毙伤敌军70多人,为我军全线反击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赵毛臣被授予特等功、模范政治指导员、二级战斗英雄等荣誉,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4年9月15日,赵毛臣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汇报上甘岭战役经过,毛主席为他鼓掌,并指示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弘扬伟大的上甘岭精神。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特邀赵毛臣担任影片《上甘岭》的军事顾问。
英雄旗帜牌匾
1978年,赵毛臣送刚成人的长子赵振军入伍。不幸的是,第二年赵振军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献出了宝贵生命。之后,赵毛臣又将双胞胎儿子赵冠军、赵亚军送到部队历练。1981年,赵毛臣光荣离休,将主要精力投入国防教育和青少年工作,直至2007年去世。其间,他义务为各类学校和机关单位讲述战斗经历上百次。
走进赵毛臣纪念馆,怀着崇敬之心,凝视一枚枚勋章和“英雄旗帜”牌匾,仿佛又能听到上甘岭的炮火轰鸣,看见那位高喊“跟我上”的志愿军指导员的飒爽英姿,为他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从沙河渡口到上甘岭高地,从战火硝烟到和平岁月,赵毛臣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最可爱的人”,他就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勋章
(王惠勇 郭鑫)
来源:国防时报
编辑:周佳霖
编审:温韬
国防时报新闻中心 2028960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