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旅游出行、购物消费、餐饮美食等市场将迎来高峰。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结合假期消费特点,上饶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4月28日发布“五一”假期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安全消费,避免消费陷阱,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01
出行旅游:
提前规划 谨慎选择
(一)警惕低价旅游套餐
谨慎选择抖音、朋友圈等渠道的“超低价跟团游”。出行前务必核实旅行社资质(可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查询),签订正规合同,详细了解行程安排、酒店标准、购物次数、收费项目、违约责任等信息,并留存商家承诺内容,以便日后维权。
(二)宾馆民宿预订多留心
通过平台预订宾馆民宿时,要截图保存房源描述、退订政策,到店后仔细核对实际设施是否与宣传一致,谨防“照骗民宿”。建议优先选择评分高、真实用户点评多的房源。
(三)自驾游做好准备
出发前全面检查车况,了解行经路线路况及近期天气变化,携带驾驶证、行驶证、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和保险标志。制定完备出游路线,合理选择出行时间,避开高峰人群,规划好每天的食宿安排和行驶里程。驾驶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租车时全程录像验车,重点检查轮胎、剐蹭痕迹,确认保险范围。热门景区提前3天以上预约,警惕“内部渠道代订门票”骗局。
02
购物消费:
保持理性 防范套路
(一)直播间购物“三查三问”
查商品详情页资质(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查店铺评分、查历史价格;问清发货时间、退换货条件、赠品兑现规则。谨防主播用“最后XX件”等话术制造焦虑,冲动消费。
(二)线下购物谨防“价格刺客”
在景区特产店购物时,及时向商家了解商品价格、计量等信息;餐饮消费时确认时价海鲜、时令菜品的单价,不食野生动物,结账时仔细核对账单,防止“多算份量”。
(三)养老保健品消费“三不”原则
不轻信“温情陷阱”:警惕以“免费体检”“专家义诊”“养生讲座”为幌子的推销活动,勿因销售人员的“亲情式关怀”冲动购买。对宣称“治愈慢性病”“替代药物”的产品,务必核实其是否具备国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蓝帽子标识),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真伪。
不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拒绝流动摊点、陌生电话、微信群推销的“祖传秘方”“进口神药”,优先选择连锁药店、品牌专卖店或官方电商平台。注意查看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适宜人群及“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语,远离“三无”产品。
不盲目跟风促销活动:对“买一送十”“充值返现”“代际优惠”等促销保持理性,子女可协助长辈梳理现有保健品库存,根据医嘱和实际需求采购。如遇“无效退款”承诺,需要求商家将条款写入书面合同并加盖公章。
特别提醒:子女应多关注长辈的消费动态,帮助辨别虚假宣传,避免老年人因健康焦虑陷入消费陷阱。
03
餐饮消费:
注重安全 文明用餐
(一)餐厅预订留证据
外出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经营规范、干净卫生的餐饮店,电话预订后建议通过商家微信公众号二次确认,并保留预约截图。就餐后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留存。
(二)自助餐看清剩余食材规则
部分餐厅规定“剩余食物超200克扣押金”,消费者应按需取餐,少量多次,避免浪费反被罚,同时主动践行“光盘”行动,抵制铺张浪费。
04
新型消费:
擦亮眼睛 防范风险
(一)共享充电宝“三不借”
不借无明确计价说明的机柜、不借非品牌设备(警惕山寨“小电”)、不借景区摊位私人充电宝。近期投诉显示,部分设备归还后仍持续计费。
(二)旅拍合同要细读
消费前明确精修张数、底片是否全送、超时拍摄如何计费等内容。此前有“199元套餐拍完变1999元”的纠纷案例,建议选择明码标价的商家。
(三)预付式消费“小额试水”
对于健身房、美容院等推出的“五一特惠卡”,建议先购周卡体验服务品质,签订书面协议时明确转让、退费等条款,拒绝大额预存。
消费者在消费期间,需妥善保存合同、发票、购物记录等相关消费凭证。如发生消费纠纷,可与经营者先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拨打12345向相关行政部门投诉或到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协会)进行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希望广大消费者在“五一”假期能够理性消费、快乐出行,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假期!
上饶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2025年4月28日
来源:“上饶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