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网_扬州文化】
我们观察扬州古代城门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东关城门、便益门,还是挹江门、缺口城门,都是向着运河开的。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与扬州古代的交通方式有关,古代扬州主要通过运河进入城市,因此向着运河方向开城门成为古代建城者的首选。自隋炀帝疏浚古邗沟运道,扬州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就与运河道息息相关。特别是扬州城的城门走向与运河关系密切,给扬州城在地理上带来了向河发展的空间。
唐代扬州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行政区与工商业居民区分离的趋势,子城因在蜀冈上,开四门,均向着城壕而开,与运河水系是相连的。因此,唐代扬州子城东华门遗址前的城壕作为唐子城水系的一部分被列入了大运河遗产。而地处运河边的唐罗城内部街区结构则服务于运河码头职能的需要,仓场、驿馆、市肆等大多沿城内官河两岸而设,依桥梁、道路延伸,居民住宅区和手工业作坊区也自官河向两侧拓展,形成了未受封闭坊墙和固定市场限制的开放式街巷格局。这一段时间运河是从罗城城市内部经过的。
五代后周显德时期,韩令坤在唐代罗城的东南角另筑新城,称为“周小城”。其后曾进行改筑,向东向南扩展,东边靠近运河,称作“州城”,成为宋代扬州城的基础。这时运河与扬州城的关系更为密切,今天的汶河路就是当时的官河。南宋时,扬州城市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建有宋大城、“堡寨城”、“夹城”三城,但均以军事功能为主。
元至正十七年(1357),扬州佥院张德林以宋大城西南隅为基础改筑城垣,周长约10里,这就是明代的扬州旧城。这时的五座城门有三座向着运河开,另两座通泗门和镇淮门也通过城壕水系与运河联为一体。随着运河沿岸转运贸易的功能加强,扬州城内人口迅速增加,旧城东南濒临运河之处有新设的扬州钞关,因此周围聚集了大量游民。在旧城东南的运河边即今天南河下一带,已形成了工商业区,百业兴盛,许多外地商人卜居于运河沿岸,尤其是山西、陕西和徽州等地的盐商。后来,为了防范倭寇,于是在旧城东南沿着运河增筑新城,以保护旧城外的富商巨贾和工商业区的安全。新城西与旧城相接,就是今天的扬州明清古城的范围。开城门7座,分别是南面的挹江门(清代又称钞关门)、便门(清代称徐宁门、徐凝门),北面的拱宸门(清代称天宁门)、广储门、便门(清代称便宜门),东面的通济门(清代又称缺口门)和利津门(清代又称东关门)。城门几乎都是向着运河和护城河而开。东、南两面以运河为城壕,北面的城壕与旧城相连,注入运河,发达的水运条件适应了城内交通和货运需求。
新城几乎所有城门都与运河水系相通,对于扬州城市的嬗变和工商业的繁荣产生了深刻影响。商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与城门的布局也密切相关。扬州是南北货物的集散中心,新旧两城杂居着大量的手工业者、商人和服务性阶层,沿着运河,各行各业也分化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性集市和街区。据记载,明嘉靖年间,江都县城内的6个集市都集中在城门边,有东、南、北三个关附近的关市,还有田家巷市、井巷口市、钞关市等。
清代扬州城延续了明代的空间结构,通往运河的城门和街道仍旧是商业发达之处。靠近运河的钞关一带是扬州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临靠运河的小东门街多食肆,为运河码头上的生计人群服务。北门外的虹桥附近集中了售卖南北名酒的酒楼。从事各种贸易的外来人口大多聚集在靠近运河的城门周边,各地的商业会馆也分布在靠近城门的运河边。如缺口门流芳巷的徽州会馆、小东门外的浙绍会馆,还有位于天宁门弥驼巷的旌德会馆等。
清末民初,流经扬州市区的运河和城壕逐渐淤塞,随着运输方式和交通工具的改变,传统城市逐渐向现代化城市发展,城门的朝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今天,扬州众多的古城门都已不见踪影,但其地名仍在,扬州沿河而兴的商业城市地貌仍旧依稀可见。与城门相关的诸多史料仍在讲述着古扬州的繁华。
作者简介:
扬州市文联原主席、大运河文化专家。著有《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国大运河·扬州》《中国大运河人物》《中国大运河百问》《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多本运河文化专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