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峥正在查看中药材长势情况。
四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土地也开始从冬眠中苏醒,新一年的春耕备耕也拉开序曲。
今年种什么?怎么种?好卖吗?这是农户年年都会遇到的问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信息不对称,往往盲目跟风种植,一年的辛苦劳作,时常因市场价格波动,难以保障收益。而如今,一种全新的销售模式——订单式销售,正悄然改变着这一局面。
“种子还没下地,销路就找好了!”春耕即将来临,包头市达茂旗石宝镇水龙滩的种植户王斌拿着签订的甜菜收购订单,心里格外踏实。在石宝镇,同样签订了收购协议的还有六七户。
石宝镇坤兑滩村民委员会书记兼主任蒙俊恒向记者介绍道:“最初是企业到我们村种植甜菜,后来我们就想,可不可以我们种好卖给他们,他们能省一部分成本,村民们也能多一份稳定的收入。经过多方协商,2021年我们与企业签订收购订单。企业提供种子、化肥、机械,进行全程跟踪式服务,我们只负责浇水、除草,每亩能收入800到1000元不等。今年我们又与企业签订了近3500亩的收购订单,大家现在对这个模式都非常认可。”
过去农户常常面临“菜贱伤农”的困境。等到秋收之际,农产品集中上市,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暴跌。但有了订单式销售,农户可以根据订单需求安排种植品种和数量。这样一来,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价格也能提前锁定,农户的收益得到保障的同时,收购方也能确保优质、稳定的货源,从而实现双赢。
主动走出去找订单,也让黄花滩村曾经闲置的55座大棚有了新的身份——中药材育苗基地。“2024年,百灵庙镇政府带领我们出去考察,经过考察交流以后,发现我们达茂旗的气候、土壤情况都很适合种植中药材,我们与中药材公司签订协议,回来盘活了55座大棚进行种植。”在达茂旗三中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峥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种植中药材的大棚。
初进大棚,满眼“枯黄”,走近一看,根部仍然嫩绿。经介绍才了解,那是中药材知母。“这是过了冬季,上部看上去枯黄,但是一浇水,没几天就变绿了。”曹峥说,“我们也是刚开始做,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因为前期就签订了合同,种子种到地里,就知道长起来肯定有销路、有保障。再过一阵他们就会以市场价来收购我们的中药材种苗。后期我们也会延续这个模式。”
订单式销售解决农户种什么、怎么种的同时,也为牧民们养什么、怎么养提供了方向。
“喂,店里需要再订10只羊,还是老样子,下午去挑选。”
“行,直接到牧场就行。”
刚走进达茂旗满坡牛羊火锅店就听到老板正在订购羊肉。
说起火锅店经营8年的立店秘诀,满坡牛羊火锅店总经理王文智说:“我们一直坚持用达茂本地的牛羊肉,保证口感,原材料是关键。我们和多家牧民签订了订单采购羊肉,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进,每月用肉量在1500斤左右,也就是四五十只羊。这种方式一方面能确保货源的充足稳定,保证了肉的品质,让食客品尝到真正的达茂草原羊,另一方面也能帮助牧民提高收入。”
我们跟随着满坡牛羊火锅店总经理王文智来到了巴音敖包乌兰察布嘎查岳建军家的牧场,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羊在等着被挑选。岳建军说:“我和王总以订单模式合作了四五年了,他们提供订单,我提供羊肉。这种模式比起我以前自己销售,销路固定,收入也提高了。我现在养的200多只羊,羊不用养太多,收入也有保证,草场压力也能减少,一举三得。这个订单模式挺不错的。”
这种事前写“合同”,收货靠“订单”的方式,让种植养殖销售无后顾之忧,将致富路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最大限度调动了农牧民种养的积极性。
■短评
产业振兴绝不能靠“单打独斗”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浪潮中,产业振兴绝非“单打独斗”所能达成。种养殖户也应主动向外衔接,积极开拓销售订单。通过深化产销融合,以更多的“订单”带动产业链延伸,实现协同发展。企业要为产业发展搭建桥梁,群众则要为自身致富寻找路径,共同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雪;通讯员:赵楠,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