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福’字的边框为啥要刻成波浪形呀?”在莒县城阳街道东关社区“阅伴新华”文化书院里,10岁的刘子涵好奇地指着手中正在雕刻的过门笺,授课老师俯下身子耐心解答:“这叫‘富贵不断头’,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好彩头……”
这样的场景正成为莒县许多社区的常态,文化书院正日益成为群众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在推进文化书院建设过程中,莒县着重在“整合”与“提升”上做文章。把现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功能进行优化整合,在原有图书阅览、书法绘画、运动健身等基础功能上,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增设非遗体验、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等功能空间,赋予它们“文化书院”的新内涵,力争打造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教育综合体。
文化书院的便利和实惠,岳家村社区居民于慧娟深有体会。每到周末,她都会准时带着孩子一起到“德韵公心”书院,孩子参加“周末课堂”学习书法绘画和科普知识,自己则去看看书、听听讲座:“以前周末孩子在家闲着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我们也跟着操心。现在好了,下楼步行5分钟就到书院了,孩子有老师辅导着,学得认真又开心,我们当家长的也能去看看书、听听讲座,孩子有长进,自己也有收获,比以前充实多了!”
文化书院要长久红火、充满活力,离不开优质资源的填充。莒县着力盘活内外资源,将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服务队等力量下沉到各书院。通过开设“专家公益讲堂”,让书画培训、戏曲舞蹈、家庭教育、养生保健等课程精准送达,提升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服务内容满足群众“胃口”。
在桃园社区“桃花源”文化书院,“秋之韵”剧团的成员们正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排练,团长徐炳云一边示范着戏曲身段一边介绍:“当初成立‘秋之韵’剧团,大家就是凭着热爱自己摸索,跟着视频学、互相纠正,现在有了专业老师定期到书院指导,从身段到唱腔,教得细致又规范,大家进步都特别快。我们自己学会了,还能带着新入门的邻居们一起练,很有成就感。”
“这支由12名戏曲爱好者组成的兴趣社团,每周都会到书院里切磋排练,对社区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也一直都积极参与,在周边社区已经小有名气了。”文化书院负责人梁庆伟说道。“许多居民被他们带动的也迷上了传统戏曲,经常聚在书院里练唱,现在都唱得有模有样的。”
据悉,今年以来,莒县已在11个社区试点成立了“德育公心”“东篱文苑”等特色文化书院,围绕知识科普、实用技能、运动健身、文化传承等4大类别,把20余项优质文化课程送达群众身边,满足不同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截至目前,依托文化书院共培育“小小传承人”127名,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
(通讯员 方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