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如何打造零碳岛?

《福建日报》2025年4月8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立足自身良好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三分靠渔、七分靠旅”,莆田湄洲岛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选择“绿色、低碳、智能、宜居”模式,率先完成全国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双碳”规划。

去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支持莆田市湄洲岛加快建设零碳示范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大力推进莆田市湄洲岛零碳示范区建设,推进湄洲岛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暨第三届零碳城市峰会上,湄洲岛被授牌认证为零碳岛屿标准试点。近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如何打造零碳岛?如何探索海岛生态实践的样本?在近日举办的莆田市湄洲岛近零碳示范区试点建设调研活动上,记者跟随住建部组织的专家学者实地走访湄洲岛,近距离触摸湄洲岛的生态底色,透过《湄洲生态零碳岛总体规划方案》,了解湄洲岛的零碳未来。

湄洲岛一角

赴一场生态之旅

暮春时节,湄洲岛满眼“绿色”。

宫下码头,湄洲岛的登岛处。随着汽笛声响,轮渡缓缓靠岸,旅客经过一条延绵数十米的“彩虹”风雨连廊,登上岛屿。

“这可不是普通的廊道。”耳畔响起国网湄洲岛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蔡哲的声音,“连廊采用最新型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与码头建筑巧妙融合,兼具实用与绿色美观。”

二氧化碳减排约4992吨、碳污染排放约减少1362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752吨……看似普通的廊道却蕴含“玄机”。而这只是湄洲岛上已建成的23个光伏发电项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至目前,岛上的光伏项目累计装机容量约1300千瓦,年发电量约169万千瓦时,实现绿电在海岛旅游、生产、生活等全场景覆盖。

其实,从踏入湄洲岛开始,“生态风”就扑面而来——

道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观光车、公交车穿梭不息,成为游客探索湄洲岛的首选“绿色坐骑”。“全岛已实现公共交通全电绿色出行,共投运约800辆北斗三号共享电单车、1700余辆共享自行车等。全省首个落地海岛的充电站织就了一张‘3公里充电圈’的便捷网络。”蔡哲说。

记者坐上湄洲岛的新能源观光车,只见近处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远处海上的红树林生态公园呈现出独特的海洋“绿肺”景观。

截至去年底,湄洲岛绿化覆盖率61.66%,位居全国海岛前列。

四面被海水包围的岛屿,如何同时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答案就在湄洲岛的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湄洲岛建设交通局局长陈建国说。

原来,全岛已建成163公里的污水管网和70公里的雨水管网,实现污水100%纳管和雨污分流。同时,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处理后的尾水可“二次利用”,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农业浇灌等,实现污水100%“不浪费”的循环利用。此外,中水补充至湖石淉、红树林公园等水系,激活全岛水网循环。“这背后还得益于绿电赋能‘中水回用工程’,让循环用水量达到全岛用水量的50%。”陈建国说。

交谈间,记者来到湄洲岛的污水处理厂,只见泵站、监测仪在高速运转。“整个污水厂白天90%的用电来自岛上光伏发电系统。”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梁子隆说。

岛上污水经层层净化后,变成中水,为湖石淉提供了景观用水。

傍晚时分,记者行走在全长1240米的环岛北路的彩虹路上,放眼望去,落日余晖将大海涂抹成一片金色;游客在轻柔的海风中,沿着彩虹路骑行、漫步。网红打卡点“雲澜湾”民宿也充满“绿色”,该民宿采用了全电厨房和空气能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施。“不仅减耗降本、安全可靠,而且整个民宿也变得更加精致。”民宿主理人黄美丽说。

“目前,全岛已有超过500家民宿完成全电厨房改造,平均用能成本仅为液化气的1/4。”陈建国说。

夜幕降临时,湄洲岛开启了另一种模式:储能电站将白天盈余的“绿电”注入电网;海上风电在不停捕捉夜风的动能,为海岛新的一天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距离零碳,还有多远?

业内人士指出,海岛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兼具海洋和陆地综合的生态空间,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征。海岛的绿色低碳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领域。

纵观全国,眼下,除湄洲岛外,还有海南博鳌的东屿岛、湖北襄阳的鱼梁洲、上海崇明的横沙岛、山东青岛的灵山岛等,都在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岛屿减碳路径。

近年来,湄洲岛围绕建筑绿色化、园林景观生态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废资源化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绿色化、运营智慧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方面,积极打造智慧零碳岛。

湄洲岛实现垃圾分类处理。

所谓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直至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

作为零碳岛屿标准试点,今日的湄洲岛更接近“近零碳岛”。从数据来看,2023年,湄洲岛减碳2.5万吨,约占全岛实际碳排放量的61%。

但湄洲岛的目标,是零碳岛。距离零碳,湄洲岛还有多远?

住建部组织的专家学者对湄洲岛创建近零碳示范区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后认为,湄洲岛具备建设生态零碳岛的自然、社会与空间形态,优势明显。同时,也存在资源和供给短板,面临着生态环境压力等多维挑战。

专家发现,岛内交通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车占比不足20%;文旅领域因旅游旺季集中用电激增,峰值负荷超日常3倍,加之轮渡与景区观光车辆年消耗柴油超500吨,形成“季节性负荷+供应链碳足迹”双重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认为,湄洲岛碳减排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也任务繁重,除了充分利用岛上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之外,还要对既有的建筑进行改造。“现有建筑的改造量较大,应先做典型案例和示范项目,此外还应该制定系统化、可实施的岛则和公民守则,引导大家按照规则执行,共同朝着节能、环保、零碳的目标努力。”

日本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沈振江指出,湄洲岛建筑的碳排放总量占全岛碳排量的一半。可见,建筑的碳排减在零碳岛建设中非常重要。“可以借鉴日本的零碳建筑设计,在被动设计、主动设计和工作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发力,减少建筑本身对能耗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以及对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来实现节能。”

具体到建筑的改造,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福建省勘察设计大师黄汉民盛赞莆田民居,他提到要从传统建筑中学习,利用自然形态达到节能目的。“传统建筑中有许多简单且有效的节能方法,值得在现代建筑中借鉴。如,莆田的传统民居有凸窗和美人靠设计,这种向外突出的建筑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风达到更快速降温的效果,从而实现节能。”

量身定制,打造零碳岛

自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关于零碳的研究迅速升温。去年11月,由中方主办的“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向世界发出《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探索成立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携手推进岛屿气候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首提“零碳园区”。这些都在不断拓展零碳实践。

从“近零碳”到零碳,湄洲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天的调研交流会上,中国建筑集团编制的《湄洲生态零碳岛总体规划方案》(下简称《方案》)给出了解决的路径。

《方案》围绕“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岛屿生态系统”,将通过统筹运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能源消费、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固废处理等总体零碳排放,构建“全要素覆盖,全链条协同,全过程统筹”框架。

据中国建筑集团双碳办副主任、住建部科技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委员李丛笑介绍,湄洲岛最终要实现三“零”、二“降”、八个“100%”。“全岛运行阶段零碳,固废零排放,污水零外排;建筑本体能耗下降20%,交通能耗下降36%;岛内新能源充电站覆盖率、智慧灯杆主干道覆盖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污水再生回用率、可堆肥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率、全岛红树林经济化比例、智能化运维覆盖率均为100%。”

具体怎么做?文旅应秉持先进的绿色旅游观念,运用数字化手段展现妈祖文化;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探索建设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实现交通能源清洁化;建设光储充放超充站……

“比如,新建建筑要建成绿色建筑,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后大约比现状节约运营能耗20%以上;再比如,对水资源和固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安装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通过低碳建设与运维技术提升,工程建设碳消耗在一定周期达到平衡后,即可实现全岛的零碳运行。”李丛笑说,该项目依托中建集团全产业链能力,整合智慧能源、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等先进技术,是建设零碳岛的有效方法。

“我们有明确的分阶段目标,未来,希望在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文旅碳排放增量要控制在既定的目标内,实现全岛文旅项目‘增量不增碳’‘存量做减碳’。”李丛笑说。

离岛之际,记者从生态双碳监测平台的巨幅屏幕上看到了实时监测的全岛碳排放数据:碳排放总量16817吨、净排放总量11098.5吨……此时,无形的能源与碳足迹“具象化”了。湄洲岛通过以电、气、油、煤等能源消费数据为核心,结合污水处理、交通出行、建筑能耗等多维度信息,构建起“双碳”数字孪生系统与全岛碳排放“基因序列”网络。这不仅可实时查看各行业、企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及碳排放轨迹,还能动态追踪到减排进展状况。

“未来,这张屏幕的数据或将达到一种理想状态:绿色能源的完全使用以及高效的节能措施,再加上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的提升,将促使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湄洲岛将真正变成零碳岛。”李丛笑说。

湄洲岛正在打造零碳岛。

记者手记

全空间、全要素、全周期推进零碳岛建设

2024年11月,湄洲岛零碳岛屿发展案例亮相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大会上发布的《零碳岛屿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合理划分为低碳、近零碳、零碳三大零碳岛屿星级,为零碳岛屿的建设和推广提供科学指南。

作为国家首批“和美海岛”,湄洲岛经过多年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系生态治理卓有成效,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具备建设生态零碳岛的生态修复基础。在生态方面,目前岛上已建成覆盖全岛的污水管网以及中水回用工程,建成以湖石淉为核心综合整治周边水系,建成占地超过千亩的大型生态湿地公园;在绿色能源方面,岛上已构建新能源体系,随处可见光伏发电的应用;建设多端互联低压柔性微电网,实现光伏发电与居民用电的智能调配。

加快零碳岛建设,湄洲岛势在必行。根据规划,湄洲岛将按照岛岸一体全空间、全要素、全周期进行系统谋划推进,进一步在零碳技术、零碳产业、零碳乡村、零碳人居等方面探新路,积极在文旅、能源、零废、建筑、交通、科技、农渔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项目,从全岛全要素的视角实现环境自然、建筑绿色、能源零碳、废物尽用、运营智慧。同时,以零碳化为契机,推动文旅要素与服务系统更新升级,探索人、海、产、城融合的湄洲岛绿色发展之路。

追“新”逐“绿”,湄洲岛的变化有目共睹。如今,岛内“景-镇-村-海”空间四大形态组合度好,生态零碳岛的空间关系协调。湄洲岛进一步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岛屿生态系统,不仅能为福建众多岛屿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范本,还能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治理提供示范作用。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