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资阳雁江:“空调房”育出万元亩产“金叶子”

来源:【资阳融媒】

初秋的清晨微凉,走进资阳市雁江区宝台红薯现代农业园区,一座座银白色的高标准大棚在熹微晨光中静静矗立。大棚内,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绿叶特有的清新气息,晶莹剔透的露珠缀满了一片片鲜翠欲滴的苕尖。

资阳市雁江区宝台红薯现代农业园。

此时,春天沟村的村民们已早早投入了劳作,只见一双双灵巧的手,在翠绿的叶丛间轻盈地翻飞、掐捻,脆嫩的茎叶带着沁凉的晨露,被迅速摘下装进背篓。从大棚采摘下来的苕尖,很快被送到村里的冻库,几位村民正麻利地将这些苕尖分拣、切割、装箱,动作娴熟如流水线。

“刚摘的苕尖得赶紧处理,冻库能锁鲜,等下午冷链车来,这些带着晨露的‘清水凤尖’,就会登上成都、重庆两地商超的货架。”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雁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舒代忠边打包边说。

资阳市雁江区宝台红薯现代农业园。

舒代忠口中的“清水凤尖”,正是宝台红薯现代农业园区的“当家花旦”——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选育的专用叶菜型苕尖品种“清水凤尖”,具有不结薯块、营养丰富、口感好等特性,亩产可达6000斤-8000斤。而让它们保持新鲜水灵、长势喜人的秘密,正是那些在晨光中矗立的“空调房”大棚。

这些冬暖夏凉的“空调房”大棚可不简单,它们为“清水凤尖”的生长创造了最佳环境:冬天有保温设施,夏天靠排气扇降温,配上物联网恒温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温湿度、养分供给精准可控。“现在外面30多度,大棚靠排风扇可以把温度降到27度,苕尖就像住进了‘空调房’,长势好得很!”舒代忠笑着说,从大棚到冻库,再到商超,这条全链条的“鲜度守护线”,让“清水凤尖”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大棚里的“清水凤尖”。

宝台镇种植红薯的历史由来已久,但过去传统种植方法收益有限,村民们一直盼着能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转机出现在2021年,园区与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资阳市甘薯产业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红薯专家工作站也随之组建,七位专职研究人员专注于红薯分子育种、基因组学、脱毒种苗繁育等研究,为当地红薯产业发展带来了专业的技术支撑。

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科技的加持,也离不开63岁的舒代忠。“我来之前,基地就几十亩,品种单一,全是露天种植。”舒代忠回忆说,退休前他是宝台镇石牛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看着春天沟村的苕尖产业,他便想再干一番事业。家人起初不理解,“孙辈要照看,老伴还有病”,但他反复劝说:“乡村发展需要人,我还能干。”最终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来了之后,舒代忠立刻“搞改革”:从安徽、重庆引进6个新品种,在宝台镇6个村扩面种植苕尖,仅春天沟村就从40多亩扩展到120亩,全镇总面积达600多亩,其中260亩种在了高标准大棚里。

分拣“清水凤尖”。

“以前露天种植,5月才上市,现在大棚能提前到3月,错峰期的收购价能达到5块钱一斤,是现在的三四倍!”舒代忠算起账来笑意盈盈。而改良后的“清水凤尖”也很“争气”——不长红薯专长叶,口感细嫩无绒毛,和传统品种比,“颜值”“口感”都升级了。

正是在这套科学种植方式的保障下,优质的“清水凤尖”得以稳定产出,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当前,“清水凤尖”日均采摘2000多斤,8月底至9月初将达到8000-10000斤。大棚种植的“清水凤尖”能从3月初采到11月底,全年亩产6000-8000斤,均价2元左右,亩产值轻松超万元。

采摘“清水凤尖”

截至目前,园区红薯种植面积2000余亩,辐射带动全镇种植优质红薯面积2万余亩,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产业富了乡村,村民们也跟着受益,“在园区一天就可以挣一百多,一个月能挣3000到4000块,比以前在外面打工还稳当。”

如今,“清水凤尖”通过订单式销售稳稳占据成渝市场,舒代忠的目标更远:“明年要扩到1200亩,带动300人就业,还要把品质再提一提,让它走出川渝,甚至打入港澳市场。”

从露天种植到“空调房”培育,从单一品种到多元错峰,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清水凤尖”的蜕变,不仅是一株菜的升级,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土地上,像舒代忠这样的“种梦人”还有很多,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的不仅是鲜美的苕尖,更是乡村的希望与未来。

全媒体记者 陶思懿 赵梦婕 冯柏瑞 王仲杰

本文来自【资阳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