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匠心映天山 薪火续华章——记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新疆哈密勘查项目负责人杨学生与其团队

鲁网8月25日讯新疆哈密,这片被造山运动雕琢得沟壑纵横、蕴藏丰富的土地,以其险峻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丰饶的矿产资源,成为地质人“为国找矿”的天然考场。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新疆哈密项目组,在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杨学生的带领下,正在这片戈壁高原上,谱写新时代地质报国的新篇章。

匠心西行,老骥领路践初心

“对地质工作的无限热爱,是他们无惧高原、扎根边疆最深沉的力量。”——哈密项目监理如此评价这支队伍。

当“地质援疆”号角吹响,急需技术骨干增援哈密。已年过55岁的杨学生,这位拥有三十多年野外经验、足迹遍及山东、新疆、青海、非洲大陆的“老地质”,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奔赴新疆,担任起哈密项目组负责人,项目任务是1:1万填图修测11.6平方公里,1:2千地质填图1.8平方公里。与他同行的,还有高级工程师陈保民,以及去年刚毕业的年轻研究生刘鹏震。

迎接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精度挑战:1:1万地质填图修测的网度精度要求,是山东省内常规标准的50倍。所有记录必须详实于纸质记录本,地质剖面需刻画至厘米级细层,分层平距、真厚度、斜距等数据要求极为严苛。杨学生以身作则,传承发扬七队金刚石找矿“红旗精神”带领团队践行“细致、精致、极致”质量文化理念,以严谨负责的作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

匠行砺剑,风雪无阻淬精诚

项目组挺进哈密腹地时,立即就感受到超乎想象的恶劣环境。面对极端气候和紧迫工期,杨学生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路线必须跑到!绝不遥控定点!”——杨学生的话语掷地有声。这是地质人的基本操守,更是杨学生数十年践行“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杨学生带领队员们奋力攀爬,地质锤在高原阳光下闪烁,既是攀岩的支点,更是叩问大地宝藏的钥匙;在戈壁滩上,日行数十公里是家常便饭;雨雪稍歇,便是他们争分夺秒开展路线填图的时刻。杨学生不仅自己冲锋在前,更将三十余载积累的野外经验倾囊相授给刘鹏震等年轻地质队员。从如何精准观察露头、辨识矿物特征,到在复杂地形下安全高效作业、内业资料整理,他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传授,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守护者,把自己的智慧与心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青年一代,让地质勘探的精神和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不断延续。

辛勤耕耘,戈壁深处结硕果

在苍茫的哈密戈壁,杨学生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汗水践行着“地质报国”的庄严承诺。他们以近乎虔诚的“匠人”态度对待每一组数据、每一条路线、每一块标本。

辛勤耕耘终获回报。项目组以精湛技术和严谨作风,赢得了甲方监理的高度认可。更令人振奋的是找矿成果:新发现具有良好前景的“石英臭葱石型金矿脉”2处,初步分析金品位10-40克吨;铅锌矿点1处,锌铅品位1-4%;铁帽1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青蓝相携,薪火相传。杨学生及其团队生动诠释了“地质报国、艰苦奋斗、协同创新、求实攀登”的七队金刚石找矿“红旗精神”,并在“地质援疆”实践中赓续传承、发扬光大。他们攻坚克难、实干担当,在新疆的辽阔天地间,这群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地质尖兵”,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新时代激昂的地质报国新篇章。(通讯员 张强)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52 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