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昌市三大特色农业园区春耕见闻

四月春光里的丰收序曲

油菜花进入盛花期

  四月的南昌,春潮涌动,万物竞发。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南新生态园、塘南陌上园和硒谷产业园正上演着一场现代农业的“春之交响曲”。4月13日,记者深入探访这三大特色农业园区,实地感受科技农业的蓬勃生机,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孕育丰收希望

  在南新生态园柑橘种植区里,技术员夏侯健忙着调试智能温控系统。“现在正值红美人柑橘的花芽分化关键期,我们通过精准调控昼夜温差,可以让后期果实糖度提升2至3度。”他指着枝头米粒大小的花苞向记者介绍。这些现在看起来还不起眼的小花苞,将在科技护航下,成长为秋日里具有“果冻口感”的精品柑橘。

  在露天种植区,农艺师张丽华正带领工人进行葡萄柚的春季管护。“你看这些新抽的枝条,每根保留8至10个花芽是最理想的。”她轻轻拨开枝叶,露出簇生的花苞,“清明时节的昼夜温差是大自然的馈赠,能促进糖分积累,预计11月采收时单果重能达到400克。”

  不远处的桃梨种植区,一派繁忙景象。20余名工人正在疏果。“每个果子要间隔10厘米左右,这样7月成熟时才能保证个头和甜度。”正在作业的村民刘大姐手法娴熟,说话间已完成了10余棵树的疏果工作。园区负责人万根辉介绍,这种精细化管理虽然增加了人工成本,但商品果率能提升30%以上,整体效益更好。

  蔬菜种植区里,科技元素同样随处可见。包菜种植采用“有机肥打底+叶面追肥”的技术方案,确保叶球紧实;西红柿大棚内,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正在运作,技术员陈强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着土壤墒情。“这套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能节水40%,提高肥料利用率25%,关键是种出来的番茄风味浓郁,口感更佳。”他边说边摘下一个小番茄请记者品尝,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迸发。

  农旅融合

  田园综合体绽放多元魅力

  午后,记者来到塘南陌上园,还未入园就被眼前金灿灿的油菜花海所震撼。花丛中,摄影爱好者赵恺正在取景:“这里的油菜花规模大、花期长,我已经连续两年来采风了。”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袁仁文透露,今年油菜花期已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明显。

  在玻璃温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蔬菜美学”正在上演。羽衣甘蓝以其精致的株型、绚丽的色彩吸引游客争相拍照。

  “我们选育的观赏蔬菜品种,既好看又好吃,很多市民专门来采购。”技术员陈树华介绍。热带水果区里,火龙果枝条舒展,木瓜树上硕果累累,彩椒如灯笼般悬挂。

  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在建设的欧洲棚。棚内,工人们正在悬挂椰糠条、调试滴灌设备,进行定植前的最后准备。“这里将采用立体栽培技术种植西瓜和水果黄瓜,6月就能开放采摘。”袁仁文表示,这种栽培模式不仅节省空间,果实品质也更优,预计亩产效益是传统种植的2倍至3倍。

  水稻种植区,农技专家老周蹲在秧田边仔细查看秧苗长势。“今年我们试种了新品种,抗倒伏性强,米质更好。”他黝黑的脸上写满自信,身后整齐的秧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丰收的期许。

  生态优先

  功能农业打造健康品牌

  随后,记者来到硒谷产业园。桑葚果园里,技术负责人吴博士正在指导工人进行春季管理。“我们在做两件事:一是完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烂根;二是科学修剪,每枝保留5至8个壮芽。”他拿起剪刀示范标准动作,“配合特制的营养液,5月结出的桑葚花青素含量能提高15%。”

  在葡萄种植区,一场特殊的“塑形”正在进行。农技人员小心地将葡萄穗拉伸展开,技术员熊汉华解释:“这叫拉穗处理,可以减少后期疏果工作量,还能让果粒更均匀,商品性更好。”记者注意到,每个大棚都挂着温湿度记录仪,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七月份这些葡萄成熟时,甜度都能达到18度以上。”熊汉华信心满满地说。

  桃李种植区,蜂箱散布其间,蜜蜂忙碌地穿梭授粉。果农老李正在修剪枝条:“我们坚持生态种植,不用化学药剂,你看这些蜜蜂就是最好的质检员。”他笑着说,园区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作物从种植到采收的全过程。

  产业振兴

  打造完整现代农业产业链

  夕阳西下,记者在返程途中遇到南昌农发集团董事长许晓红。他说:“我们正在打造一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南新突出精品果蔬,塘南侧重农旅融合,硒谷专注功能农业,三者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数据显示,三大园区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1.2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三大园区还吸引了3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95后”新农人袁仁文就是其中一员,他研发的高糖度小番茄种植技术,使园区小番茄糖度达到9度以上,品质及口感得到较大提升。

  夜幕降临,三大园区的智能补光灯次第亮起,涌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丰收的美好正在孕育。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传统交融,产业与生态共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种下的不仅是作物,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许晓红说。(洪观新闻记者 万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