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每本书的背后除了作者
还有默默无闻、认真校对的编辑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晋代的校书小编
青瓷对书俑
01
他俩相对而坐
好像要吵起来了
又到上班的时候了
这两位小伙来到自己的工位
工位本就不大
如今被塞得满满当当:
席子正中是一个书案
案的一端有一个书箱
书案上有一件长方形的砚台
四叉的笔架上还放有毛笔
正等待随时被取用
再看这两位小伙,相对跽坐
左边这位拿着笔和竹简
正在书写着什么
右边这位手上拿着板子
上面放着简册
嘴里似在念念有词
两个人挨得这么近
好像正在争执,要吵起来了
02
没有吵架
他们是认真校对的小编
其实,他俩并没有吵架
而是在认真地进行校对工作
△ “雠”字金文是面对面的两只鸟,中间有个“言”字,表示“双鸟对言”,其本义是“应答”之意。凡是“应答”就要有“双方”,正因为“雠”字有“双方”之义,而双方要追求的是一种“同等”关系,所以这就是两人参与的校对称为“雠”的原因。
古代,校对被称作雠(chóu)校
如果是一个人
一边读书一边校对,称为“校”
如果是两个人
一人持本,另一人读书
则称为“雠”(chóu)
二人搭档校对的时候,不容有错
要将彼此视为“冤家”,互不相容
所以“雠”就有了“仇”的意思
另外,每校出一个错字
如同俘虏一个“敌人”
也表明了古人对雠校的重视
具体到这两位校对小编身上
右边这位负责念书稿
左边这位一旦发现错误
便用刮刀将简牍上的字刮掉
再重新书写
△ 春秋·书刻工具,济宁市博物馆藏。这套“春秋豪华文具套装”中,有七件青铜削、两把青铜刻刀,它们可以用来在简牍上刻字、剔字。点击查看更多
青瓷对书俑是对“雠”的真实写照
而书案上和两人手中捧持的文房用具
为我们再现了“校对吏”校对的场景
03
校对的历史,比你想象中悠久
在青瓷对书俑“生活”的西晋以前
文献大多抄写在简牍或者布帛上
且不说抄写时不免有
漏字、错字或添字(衍字)
即便一字不差
写在简牍上,屡经翻读,时间一长
则简有断折,册有断编
造成断简、缺简、错简
文句不连,前后失序
因此,整理古籍、校勘文字
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
历朝历代还设置相应的机构
负责这项工作
△ 秦令竹简底部可能为校雠标记的符号
古代,朝廷收集的图书都藏于内廷
由国家保藏的图书秘籍,称为“秘书”
汉代的秘书监
就是掌管图书秘籍的机构
内设秘书郎
负责带领一班人专门从事整理校勘书籍
青瓷对书俑的两位校对小编
穿的就是汉代以来的文官制服
他们用的毛笔也有“彩蛋”
笔端下尖
应可作发簪,便于随时取用
△ 汉·“白马作”毛笔,甘肃省博物馆藏。点击了解更多
校书工作消除了以讹传讹
还原著以本来面目
因此,人们把一些
校勘精良、无甚谬误的书籍
视为珍本,屡屡求之
如今,两名校书吏
仍然执笔肃然、默默凝望
他们“不诬古人、不惑来者”的敬业之心
也使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邵希炜
视觉丨林琳
审校丨朱冬梅 储佩君
统筹丨刘莹 田昊原
特别鸣谢丨湖南博物院 总台湖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