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痛悼!古文字学大家裘锡圭离世,曾为母校效实中学题词

本文图源浙江新闻

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1时45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终年90岁。

遵从裘锡圭教授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

裘锡圭先生祖籍浙江宁波,1935年出生于上海。

1956年,裘锡圭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历史系“甲骨学与商代史”研究生,师从著名甲骨文专家胡厚宣教授。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锡圭也跟随老师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裘锡圭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起,他先后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

青年时代的裘锡圭,深受前辈学者的赏识,郭沫若、王力、胡厚宣、张政烺、朱德熙等老一辈学者对他影响很深。

裘锡圭先生是当代文字学领域的大家,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他的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等,有《裘锡圭学术文集》(六卷)。其中《文字学概要》多年来一直作为中文系教材,是必读书目。

他曾参与马王堆帛书整理工作

裘锡圭致力于古文字研究70年,他的研究中,大众比较熟悉的是他带队完成的大部头著作《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1972年,长沙市的马王堆汉墓正式挖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女尸以及丝织品、帛书、帛画、简牍等大量文物。其中成批的帛书简牍尤其珍贵,共13万余字,包括《周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等古籍的汉代版本。这一发现震动世界,引发学界关注。这些珍贵文献的整理,由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和中华书局合作,裘锡圭任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裘锡圭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这部作品,去年刚推出修订版,标志着“马王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的新高度。

马王堆出土文献的价值,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可以窥其一斑。

今天课本上常见的一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一名句就是这篇文章中的。

这段故事在《史记》中有记载,在《战国策》中也有记载,但有一句话,两者记载不同。《史记》中是“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战国策》中写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古代从上往下写,这里到底是“龙言”两个字,还是“詟”一个字?这人到底叫什么名字?

在书籍传抄的过程中,有了讹误,说不清楚了。《古文观止》等书用的就是“触詟”,一度传播很广。这个问题是数百年的难题,清代乾嘉学派擅长考据,大学者王念孙指出,应是“龙言”两个字,但王念孙只是推理,没有实物证明。

直到200年后马王堆发掘,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的《战国纵横家书》帛书出土,上面明确写的是“龙言”,不是一个“詟”字,由此揭开了数百年之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裘先生写了《〈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这篇论文,提到了这一处考证。文章末尾,他说:“今后我们如果再选注《赵策》这一章,就应该据帛书本校正上述这些错误,不能再以讹传讹了。”

马王堆出土文献的珍贵,一是在于体量大,二是因为时间久——汉代初年就埋入地下,司马迁撰写《史记》时都没读过。越古老的文献,越接近真实原貌。今天我们可以读到马王堆出土文献的内容,就归功于裘先生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他曾为效实中学校庆题词祝福

宁波效实中学百年校庆时,裘先生题词祝福母校:“深切感谢在我的少年时代给我打下良好智识基础的母校——效实中学。”

他被誉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

“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学校领导和中心同仁不弃,还能和大家一块儿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参加的《老子》注释项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断发展,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2025年3月29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迎来成立20周年纪念日。裘锡圭先生对中心发展寄语。

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时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的学科,因门槛高、培养周期长、出成果难,被视为“冷门绝学”。

“如果没有文字,人们对古代的了解将如长夜一般。”现在的中心主任刘钊这样形容。

被誉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的裘锡圭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划破长夜”的引路者。

裘锡圭创建了中心,也是中心的学术核心、精神领袖,他在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多个古文字学领域均有深入研究。他对不少长期困扰甲骨学者的“疑字”“难字”进行了解说,并将文字研究与历史、考古、语言学等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推动甲骨学研究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裘先生的学风对后辈的影响很深。”刘钊说。因长年伏案工作,裘锡圭饱受眼疾困扰,90岁高龄的他,尽管精力大不如前,但依旧每天工作2至3小时。他实事求是、对己严格、对人公平的治学态度及“字斟句酌”的严谨学风对后辈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编辑:龚一鸣

#宁波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