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白彝村寨里的“新枫桥”

芦笙悠扬,铜鼓铿锵。5月7日一大清早,那坡县城厢镇达腊村就热闹非凡。每年农历四月初十是达腊村彝族群众的传统“狂欢节”——跳弓节。节日当天,身着白色、绿色传统服饰的彝族同胞在“腊摩”(祭司)的引领下,围绕着金竹丛载歌载舞,延续着古老的祭祀仪式。周边村屯的各族群众及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共同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


达腊村彝族属“白彝”支系,以崇尚白色为文化特征。该村是广西最大的“白彝”村寨,聚居着600余名白彝同胞。在这里,彝族先祖阿普笃慕的故事依旧口口相传,还保留了“长老议事会”这一古老制度。“长老议事会”由七名有声望的“长老”组成,因此又称“七老”制。


“黎老,上次的调解多亏您帮忙!”执勤间隙,那坡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所长凌东汉特意前来向“腊摩”致谢。“腊摩”黎日兆位居“七老”之首,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


数月前,达腊村村民杨某与张某两家因林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矛盾不断升级,双方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村委多次调解无果。派出所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考虑到当地传统习俗和群众信任基础,民警特意邀请三位德高望重的“七老”坐镇协调,并联系司法所、林业站共同开展调解工作。


在调解现场,林业站工作人员负责实地勘测定界,司法所工作人员向当事人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法条内涵,由黎日兆领衔的“七老”代表则援引“立石为界”的传统智慧对矛盾双方进行耐心劝解。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两位村民握手言和时说:“民警依法办事,长老们讲情讲理,我们心服口服。”


针对语言沟通不畅、民族风俗差异等问题,城镇派出所创新推出了“双语双俗”调解机制。通过邀请“七老”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建立了“民警+七老”的联合调解队伍。


在调解过程中,既运用“情、理、法”相融合的现代调解理念,又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据了解,达腊村通过源头化解,连续三年实现治安案件“零发生”逐渐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良好治理格局。


城镇派出所辖区面积大,各族群众大杂居、小聚居。该所立足“主防”责任,创新推出“一村一民警一辅警”的包村警务模式,将警务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用心用情打通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跳弓节盛会现场,一名年轻的民警顾不上欣赏精彩的民俗表演,而是忙碌穿梭在人群中,排查安全风险,提醒大家注意防火、防盗、防踩踏。不时有村民叫住他:“小杨,今天记得来家里吃饭哦!”“小杨,快来一起跳舞吧!”他都笑脸相迎:“哎哎,忙完一定克(去)。”


“小杨”叫杨孟磊,是那坡县城镇派出所的一名新警,也是达腊村的“包村民警”。他的日常工作涵盖日常巡逻防控、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便民利民服务以及法治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彝族李大哥对杨孟磊竖起大拇指,向旁人介绍说:“这个小杨警官工作很认真负责,之前我急办身份证,是他帮我解了难题。”


入户走访、化解纠纷、扶老济幼、救助群众……一件件暖心事,一句句贴心话,都化作大山深处的潺潺山泉,滋润着各族同胞的心田。


夜幕降临,那坡彝族生态馆前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各族群众和游客们踏着山歌,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执勤民辅警依然坚守岗位,跳跃的火光照亮了他们坚毅的脸庞。


来源:百色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