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品味遵义│山水相融的时代画卷

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穿斗枋、白粉墙、雕花窗、三合院……古朴雅致的房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间,点缀于齐整的田地间。

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就是黔北民居。都说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时代的印记。黔北民居的模样,深深烙上了遵义时代发展的印记。

千百年间,黔北大地这片土地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特色。作为文化的一大载体,黔北的建筑也相应有了自己的风格。依山傍水修建的黔北民居以木质结构为主,又用砖墙包围,还有石雕、泥雕和浮雕等元素,掩映于山水田园之间,注重居住舒适性的同时,兼顾艺术性、观赏性。

进入新世纪,独具一格的黔北民居迎来了一次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黔北民居,也深深改变了黔北大地农村的样貌。

自2001年始,以“富、学、乐、美”为核心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遵义广泛开展,推进黔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贵州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在农家”创建之初,黔北地区保有传统民居风格的房屋大都老旧,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也被砖混结构逐渐代替,村民们新建房多采用“白瓷砖、火柴盒、平顶房”的模式,虽然会按习惯把传统民居的部分元素融入其中,但建设杂乱无序、外形风格迥异,更没有统一标准。

推进新农村建设,房屋建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建什么、怎么建?政府帮助村民修建房屋时,这些问题摆在了面前。传统的黔北民居是遵义宝贵的文化财富,不能轻易舍弃。新农村建设,村民对住所的新要求不能忽视……种种因素汇合在这个时间节点,促成了黔北民居的变革。

政府组织民间建筑师、现代设计师对黔北各地大量民居进行认真考察、探究,根据县域乡村面貌,结合传统民居的风格,为新时代黔北民居画像……在摸索和实践中,新黔北民居的轮廓渐渐清晰。

湄潭县田家沟 盛朝友 摄

2017年,全国首个特色民居省级地方标准——《黔北民居》发布,成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符号和标志,也是黔北民居发展的里程碑。

标准明确,在传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用现代的材料建造新民居,形式方面充分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材料方面以砖混结构为主进行多样化选择,居住功能方面与现代社会完全适应和接轨,最终确定“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作为黔北风格的民居建设规范,推进农村房屋改造和人居环境建设。

湄潭县田家沟 盛朝友 摄

走进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王国昌两层的小楼上,“黔北民居第一栋”的木匾挂在显眼的位置。这里前水后山,绿草如茵。

砖混结构不热、不漏、不怕火,外表传统、功能现代,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兼顾美感使用安全……新的“黔北民居”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借着“四在农家”创建的东风,一个又一个乡村的房屋变成了黔北民居,一个又一个村庄变成了“黔北民居”新村。

不仅是乡村,遵义城区也出现大片的黔北民居风格建筑,不论是紧邻遵义会议会址的遵义老城,还是汇川大道旁边的遵义古城,黔北民居构成了遵义的一道靓丽风景。

随着脱贫攻坚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四在农家”也在不断升级,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到“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作为“四在农家”标志之一的黔北民居建设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遵义老城 湘黔 摄

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以及满足个性需求,黔北民居的建筑设计样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现已推出20多套设计图纸,并印成画册,供农户选择。新的设计版本更加注重古代韵味和现代住房功能的融合,例如增加阳台、堂屋面积、卧室配套卫生间等。不少村民还在住居办起了农家乐,或是改为民宿,吸引不少外地游客体验,住在新居看山望水,留住乡愁。

铭刻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着社会的发展。黔北民居将带着时代的色彩,在新农村建设这幅长卷上描绘新的画面。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石影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李俊 欧阳博婧 肖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