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晚潮|“乡村叙事画家”黄世多

潮新闻客户端 吴重生

黄世多老师八十四岁了,但身体健朗,对书画事业的热爱一如年少时。而今活跃在家乡的多位青年画家都是他的学生。

黄世多原名黄世雕,出生于浦江县岩头镇芳地村,兄弟三人,长兄黄世鹏、次兄黄世鸥,他是老幺。

从前吴村走出去的吴茀之先生和从礼张村走出去的张书旂先生被誉为“仙华双甲”。前吴村和礼张村因书画名家多而被世人所熟知,而与前吴村和礼张村均有姻亲关系的芳地村,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水宝地。吴茀之先生的岳父兼舅父黄尚庆先生就是芳地村人。黄尚庆善文学,工诗书画,山水花鸟画俱佳,尤长于大写意。黄尚庆夫人亦即吴茀之岳母,是黄世多岳父的姑妈,而张书旂的堂弟张世简,则是黄世多的表叔。张世简的嫂子是黄世多的小姑,黄世多的八婶是吴茀之的侄女。

黄世多年轻时曾有幸得到吴茀之先生的指点。记得第一次去吴茀之先生家是1971年的春天,大哥黄世鹏带着黄世多敲开了位于杭州红门局的吴茀之先生家门。黄世鹏带去一张自己创作的人物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女渔民正在海边编织渔网的情景。看到小哥俩上门求教,吴茀之先生很高兴,从宾主、疏密、开合、浓淡、远近五个方面,对画作认真作了点评。“渔民是主,渔网是宾,石头和水草是宾中之宾……”点评完,吴茀之转身找出一本册页,册页里是吴先生自己的作品,第一幅是水仙图。“册页一打开,一股清气扑面而来。”黄世多说,吴茀之先生的这堂国画课深入浅出,非常生动,给了他国画常识的启蒙教育。

有一次,黄世多和同村的一位村民一起去拜访吴茀之先生,当时正是非常时期,吴茀之平时不再作画了。吴先生特地嘱咐自己的女儿找来颜料和毛笔,临时支起画案,给家乡来的两个年轻人一人画了一幅画。送给黄世多的画为四尺三开的《兰竹图》,题款:“得气之清。”这幅画黄世多珍藏至今。

《得气之清》吴茀之 作

对于教育家来说,生活即教育,传授知识并非一定要在课堂。吴茀之对着竖放在阳台上的画案对黄世多说:“你看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画案板半明半暗,画画时就要处理好明暗关系。”当时没有墨汁,书画家创作前需磨墨。吴茀之先生作画,黄世多主动去磨墨,看到他手拿墨条顺时针磨,吴先生说:“磨墨要逆时针磨,动作要轻而慢,保持墨条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像圈点梅花那样。”

《国色》张世简 作

黄世多勤奋好学,吴山明、张世简等书画名家返乡探亲或小住时,他都带着作品上门求教。有一次,听闻张世简教授从北京回到礼张村老家,黄世多在十二叔黄祖练的陪同下登门拜访张世简。张世简当场画了一幅牡丹图,边画边给他讲解牡丹花瓣正反用笔方法。张世简在这幅牡丹图上题“国色,世雕同志嘱画,一九七九年四月世简于礼张”,赠与黄世多。有一年,张世简回乡给礼张村戏台画大型壁画《松鹤图》,一连画了好几天,黄世多天天到现场观摩。壁画完工那一天,张世简问他:“我的松鹤画得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张世简先生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令黄世多感慨不已。

《石碾》黄世多 作

黄世多的作品极富生活气息和乡野情趣。对于一位画家来说,怎么画,是技法问题;画什么,则是立场问题。一位负责任的画家就要用手中的笔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留影。黄世多用画笔记录时代变迁,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当他捧出自己的工笔画《石碾》时,很多年轻的朋友互相打听“这是什么物件?”也难怪,因为他们没见到过。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叫碾砣,下面的叫碾盘。碾盘和碾砣的接触面上,錾有排列整齐的中间深两边浅的碾齿,而碾砣上錾有排列整齐的一边深一边浅的碾齿,用以磨碎粮食。

黄世多小时候,村里有一个碾屋,是专门供村民碾米用的,后来改成了用机器碾米,再后来,县城涌现出了很多米店,直接出售大米,再也不用一村一户自己去碾米了。于是,被废弃就成了绝大多数石碾的命运。

黄世多在宣纸上镌刻着消逝的农耕图景,其笔下的石碾、古树、桃形李,既是对往昔的深情回眸,也成为解码当代乡村变迁的视觉密码。幼年蹲守碾屋看谷粒蜕变的晨昏,青壮年走村寻访残存石碾的寒暑,暮年伏案复原碾具结构的昼夜。这幅作品与其说是传统农具的视觉档案,不如说是农耕文明的基因图谱。这种对消逝物象的执着记录,在《古韵秋声》中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画面中央的百年枫杨虬枝如铁,叶片却在工笔与写意间虚实相生:近观可见叶脉间跳动的光斑,远望则似闻飒飒风声。他将生态智慧与人文情怀熔铸笔端。

芳地村前溪后山,右前方是云掌岩,又名“八仙山”,还有一座山叫“三圣岩”。山水滋养,在童年黄世多的心里植入了热爱书画艺术的种子。

《桃形李》 黄世多 作

黄世多喜欢写生。经常坐公交车到仙华山山脚,然后沿山岭步行上山写生。20世纪90年代,浦江几乎乡乡种植桃形李。人家去果园摘桃形李,摘满筐即走,而黄世多则钻进果园写生一呆就是一整天。他对创作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桃形李的创作历程,堪称黄世多艺术观的生动注脚。当这种浦江特产初育成时,农人只见其经济价值,他却从虬曲枝干间窥见造化神工。为捕捉果实从青涩到绯红的微妙渐变,他连续多年蹲守果园,以赭石打底显桃形李之质朴,积染胭脂透出甘甜,最后轻罩石青留住晨露的晶莹。他给《桃形李》题款:“……此乃浦江珍稀名果桃形李也,形似桃,实为李,形美肉厚清脆香甜,堪称水果中之上品。”2005年发表在《中国花鸟画》的《一年好景》,就是以桃形李为表现题材,画面深处若隐若现的美女峰,是乡愁的具象化表达。

《古韵秋声》和《绿荫》,画的都是枫杨树。“小时候,村口溪边枫杨绿树成阴。枫杨树上经常有翠鸟、白鹭光顾,环境优美。”黄世多告诉笔者。他在《古韵秋声》上题款:“枫杨守堤护坝之伟士,鹤鹭栖息之地也,早年吾村溪边多有此树,小伙伴们常在树下嬉戏捉鱼,其乐无穷。然眨眼间将成倚杖而行之白发老翁矣!奈何。甲辰深秋世多作并记之时年八十又二。”

黄世多老师近影

芳地村村口有两株大樟树,树龄近300年,树冠高大,枝繁叶茂,佑护着一方百姓,也见证着黄世多的成长。走上青色条石铺就的双孔石拱桥左溪桥,见左溪河道宽广,水流潺潺,云掌山白雾缭绕。访抗日名将黄祖壎故居、起义将领黄士韩故居以及孝义坊、黄氏家庙等古建筑,可以感受芳地村厚重的历史。

家乡浦江每天都在上演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精彩故事,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黄世多一幅幅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作品,真实反映了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乡村巨变。他用自己的画笔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喝彩。他的画作虽然表现的都是农村习见的题材,但格调高古,工笔画作品偏重冷色调,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他的写意花鸟画,以《游戏山水间》,画了两只小松鼠在山涧石上对话,身旁涧水潺潺,松枝摇曳,生动有趣。瓜果蔬菜、四时花卉,都是黄世多笔下的题材,他擅长画家猫、兔子等,赋予动物以灵性。

《小松鼠》 黄世多 作

在黄世多的写生簿里,藏着一部微缩的乡村变迁史。黄世多的创作清单,俨然当代乡村的物候志:春分画新笋破土,谷雨绘农机耕作,传统与现代在宣纸上达成美学和解。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艺术领域的今天,黄世多仍坚持用最传统的矿物颜料调制四季:春取三圣岩的黛绿,夏采仙华山的赭红,秋汲浦阳江的缥青,冬研芳地村的雪白。他的画案如同微缩的乡土博物馆,既有石碾的夯土黄,也有无人机的金属灰;既留存着枫杨树的年轮记忆,也呼吸着新时代的数字脉搏。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恰似左溪奔流,云掌含春,在笔墨与时代的碰撞中,生长出永恒的生命力。

黄世多老师为人谦虚内敛,与一般画家画梅兰竹菊等常见题材不同,他能真正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拿起画笔描绘自己亲身经历的“家乡巨变”,以书画力量为新时代家乡铸魂。

《双石寒梅图》黄世多 作 吴重生 题

对农村和农民的态度,关乎一个人的世界观。新时代的乡土有怎样的内涵、形态与风貌,如何进行挖掘、描绘与表现?这是对当下画家深入生活能力和审美发现眼光的考验。黄世多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年轻画家们树立了榜样。

2025年3月26日写于杭州西溪源,

3月29日改成于浦江望南山楼。

作者简介:吴重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浙江省文艺发展智库专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