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圳福田,为政务机器人“立法”

2025年3月17日,李晓明创造了职业生涯的新纪录,在过去一个月里完成了近100次接待。他的身份是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数据资源管理科科长。

起因是一个月前,他在福田区政府官方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新闻稿,历数本地化部署DeepSeek之后的成果。

谁也没想到,这条寻常的新闻稿,不仅仅把福田区送上了微博热搜,也让他成为全国最忙的政数局科长。

他的电话最近常是“正在通话中”,很多同行们都在找他,语气还十分焦急,“明天就要走了,今天务必安排一下”,或者是,“明天下午飞机,明天上午务必安排一下”。

着急来考察的干部,有些来自一线城市,也有的来自西部省份,青海、西藏都有人来。

此前,全国各地的政务大厅里,“机器人”的身影并不少见,但像福田这样成建制将“机器人”引入职场,与人类员工协同工作,却是第一次。

福田区敢于这么做,缘于其很早就开始研究针对政务机器人的一份管理办法——《福田区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这也是国内首部针对机器人雇员的地方规范性文件。

2024年8月27日,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视觉中国 图

“看了这本管理办法,就不需要再问了”

2月19日,媒体广泛报道福田的数智员工之后,各地发来联系考察的公函,雪花般落到李晓明的案头。

有些地方的考察者还会“二刷”,主要领导先考察,随后安排业务部门来。

从早到晚同一段话,李晓明有时候一天要重复六遍,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也想参考借鉴怎么弄,成本多少?”不少人看了之后,提出要把福田的“数智员工”直接打包带走。

李晓明觉得,不少地方都想快速复制答案,但真正有价值的是福田区在人工智能制度创新上的突破。

经历了考察团的“千锤百炼”,他发现所有问题都没超过《管理办法》的范畴。考察团的同行们也有这个感受,“原本有很多问题,看了这本管理办法,就不需要再问了”。

在李晓明看来,这部《管理办法》有一些超前认知,“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新的智能机器,需要新的管理制度来应对可能产生的新风险”。

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会有概率不准的问题。可是政府部门不能出现这种瞎编乱造的信息,如果在政府系统里应用这项技术,出错了谁来担责任?

之前软件应用归根结底是人在操控,大语言模型生成结果是人无法控制的,难道让人工智能来担责吗?显然不行。

大模型使用过程中,还会形成记忆,哪怕删除了也不能清空,已融入了模型的参数中。这也成了一个问题,“我用过的政务机器人就有我的使用痕迹,当你不服务我的时候,这些使用痕迹怎么处理?”

《管理办法》首先开宗明义,定义了什么是政务辅助机器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具备一定人格特征,能半自主或全自主进行感知、决策、交互的智能机器或计算机系统”。

对待这种新智能,福田的管理思路是,运用拟人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务辅助机器人享有类似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权利,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更进一步,这项新智能提供的服务,背后真正“硬核”的责任机制是什么?针对政务机器人这种自主或者半自主的技术特点,《管理办法》创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法律”关系——监护人制度,要求设置“监护人”对机器人进行全流程管理,一旦发现机器人犯错就要及时“踩刹车”。

“监护人”和“机器人”之间这种协同关系的“合法性”来源又是什么?《管理办法》用专章明确了政务辅助机器人“服务关系确立”的整套流程,通过法定的采购程序,将监护人、机器人、供应商的责任关系固化下来,配套“监护人”考核、退出等机制。

针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法律行政等纠纷,福田区制定了分级分类监督管理措施,通过建立伦理委员会、专家集体评审等方式协调解决争议,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途径,依法依规解决其他权益纠纷。

这部《管理办法》正是深圳市福田区“数智员工”大规模应用的转折点。夸夸菁领是与福田区政数局合作开发这些“数智员工”的公司,这次也成了各地考察团的目的地。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夸夸菁领董事长胡伟已经疲惫不堪。他耷拉着眼皮倚靠在沙发上,“我的目标就是,6个月之内把数智员工送到100个城市。你看把我累成这样了,不行了,我先睡10分钟。”

他立即在沙发上睡了过去。二十分钟后醒过来,他尴尬地解释,“突然有些不舒服,抱歉抱歉,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

胡伟身高接近一米九,是个地道的陕西汉子。然而,过去这一个月的忙碌几乎耗尽了他全部气力,“对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这个机会很重要,创业者的使命就是抓住它”。

此时,公司里还有三拨客户在等他。过去一个月,夸夸菁领完成的业绩,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总和。胡伟说,公司估值飙升了五倍。

夸夸菁领是胡伟第二个创业项目,2019年创办了一家猎头公司——今日人才。2023年,他转型创办了开发“数智员工”的夸夸菁领。简单来说,就是做劳务派遣,只不过以前派遣的是真人员工,现在派遣“数智员工”

现在各地领导干部蜂拥而至的场面,放在一年前完全无法想象。胡伟创业开局时并不顺利,他跑了很多地方。大多数人对数智员工都不理解,“也不太接受一个供应商跑到单位来”。

对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安全,也怀疑这些应用能不能发挥作用,“这是个新东西”。《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各个部门向“数智员工”敞开了大门。

这次走红之后,一些地方也想购买“数智员工”,这份管理办法没成想成为了他的“成交宝典”,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不仅仅让它研发的“数智员工”学习了,而且还要求公司员工熟读《管理办法》,并且组织了内部考试,“已经好几个地方和我说,也要出台类似的管理办法”。

三年前的“创意”

很多人误以为,《管理办法》是为了配合数智员工才出台的。真实情况是早在大模型技术浪潮到来之前,福田已经在研究“立法”。

“为何发生在深圳市福田区?还真不是一句‘敢闯敢试’能解释的。”福田区政数局局长罗耿彪说。

罗耿彪是一位80后,留着干净利落的寸头,身着咖色西服,搭配紧身西裤,在一众黑西裤白衬衣公务员中显得不拘一格。

在福田区石厦附近的办公室里,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了“立法”过程。2022年年初,ChatGPT还在襁褓之中,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形机器人连影子都没有。福田区的负责人却在内部会议上抛出“立法”构想,“机器人进入职场将是普遍现象,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我们要抓紧研究出台一个管理办法”。

一位参会者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领导话音刚落,他和同事们面面相觑,大家都在疑惑,“什么是机器人进入职场的管理办法?”一片安静中,负责人解释:“说白了,就是要出台一部机器人进入职场的‘基本法’。”

这个工作最终落实到罗耿彪头上。和其他人一样,他当时“不知道智能机器人雇员到底是什么”。

“前期,我们认为机器人雇员本质是一个雇员,就考虑是不是要给它发工资?是不是有五险一金?往劳动法的方向偏了。”“此外,还有人提出过,既然是机器人雇员,又是财政付款,那么是否要纳入编制?”

2023年9月,福田区人力资源局也加入了起草组,当时的出发点是,既然是机器人雇员,也可以算是人力资源的管辖范围。回忆这次”立法“过程,福田区人力资源局局长邝瑞连感到很骄傲,“最大难度在于,这个办法连借鉴的资料都找不到”。

她此前长期担任区督查室主任,以执行力强著称,有人认为很难有结果,劝她“缓一缓等一等,把这个事拖过去”。但接到工作当天,她拉了一个起草小组。两周就交出了初稿,“但是怎么看都不像”。邝瑞连想到可以参考公务员法,“像管理我们同事一样管理政务机器人,法案就顺了”。

最终出台的《管理办法》,相对初稿已经有了很多改动。李晓明说,这也是这个”立法“的挑战所在,法案既要对技术未来有判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又不能太超前导致执行不了,“办法应该要帮助大家理清责权力的边界”。

这个管理办法名字的改变,也是这个原因。一开始是《福田区智能机器人雇员管理暂行办法》,最后改成《福田区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政务机器人目前阶段主要是辅助角色。

这段走红的经历,让胡伟深刻感受到《管理办法》的前瞻性。他拿网约车类比,当年也是通过58 号文为网约车走上正轨打开了局面,缔造了一个新的千亿产业。这个《管理办法》就是政务机器人行业的“基本法”,有了它,行业发展就有了指引。

2024年5月27日,福田区为《福田区智能机器人雇员管理暂行办法》举办了听证会。邝瑞连回忆,“邀请来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工智能行业的专家,听了以后都感觉很炸裂,评价这是可以引领行业的东西”。

人和人工智能的法律关系怎么确定,全世界都没有参考答案,“不好说全球第一,至少全国肯定是第一份。”罗耿彪说。

南方周末记者 罗欢欢

责编 顾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