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年抑郁元凶竟是帕金森病

记者 赵津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世界帕金森病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帕金森病已经成为老年人第三大致残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发病率约为1.7%,预计至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达到500万。

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A3病区科主任陈蕾主任医师表示,帕金森病不可治愈,但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避免残疾。帕金森病有一些具有疾病预测价值的前驱症状值得人们重视,比如嗅觉减退、抑郁、睡眠行为异常(睡着后拳打脚踢)、便秘等,这些症状可以在手抖等典型症状出现前5年至30年就存在。因此如果50岁以后出现持续的前驱症状则视为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可实施饮食、生活方式等干预,同时应密切注意是否有运动迟缓、迈不开脚步、手抖等情况,一旦发现要尽早就医。

帕金森病有多种非运动症状

睡着拳打脚踢有预测价值

王女士是一位退休教师,三四年前被诊断为抑郁症后就离开了讲台,一直在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接受抗抑郁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今年以来,王女士病情加重,表情日益木讷,比以往更加沉默,不与人交流,还出现了行走困难和口唇抖动的情况。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坐着轮椅来到天津市安定医院复诊。这一次,主治医生建议家属带她去市环湖医院排查神经病变。陈蕾主任接诊王女士后,对她进行了量表评估、大脑影像学等多项检查,王女士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事实上,当王女士表情淡漠、动作缓慢,艰难地迈着小碎步走向陈蕾主任时,她已高度怀疑王女士是帕金森病了,最终各项检查证实了推断。此后,王女士开始接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同时逐渐停用抗抑郁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王女士彻底停用了抗抑郁药物,行走步态趋于正常,手抖的症状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精神状态非常乐观,已经重操旧业。

陈蕾主任说,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因中脑黑质神经元变性,致使纹状体系统多巴胺含量减少,从而产生了多种神经症状。与人们的通常认知不同,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常常不是手抖。大约30%至40%的帕金森病患者以抑郁首发,很多病人多年在心理科、精神科接受抗抑郁治疗,药越加越多,情绪却始终不见好转,还逐渐出现了手抖、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这时精神科医生大多会建议病人到神经科鉴别。多数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帕金森病症状,情绪也能得到极大改善。

据介绍,帕金森病以运动症状出现为界,之前称为前驱期,之后称为临床期。前驱期症状多为抑郁、嗅觉减退、睡眠行为障碍、便秘等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伴随帕金森病患者一生。除了抑郁多发,帕金森病前驱症状中,90%以上患者存在嗅觉减退、50%以上患者有睡眠行为异常表现。其中最具预测价值的是睡眠行为异常表现,医学上称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患者会在睡梦中喊叫、拳打脚踢甚至由床上跌落到地上。研究认为有此类睡眠行为障碍的人患帕金森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130倍。大约有30%的睡眠行为障碍者在3年内发展为帕金森病,7年半以后,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发展为帕金森病患者。此外,帕金森病的前驱期症状还有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功能障碍;怕冷、怕热、发汗异常、多汗等体温调节障碍;便秘、肠道排空不畅(便不尽感)等胃肠道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抖慢僵摔”

误以为骨病长期治疗不缓解

65岁的刘先生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感到颈部僵硬疼痛,有时双手无力连系扣子都困难。他到医院脊柱外科看病,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刘先生颈椎生理曲度后凸导致脊髓受压,确诊为脊髓性颈椎病。医生认为可以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如果症状持续进展再考虑手术治疗。但同时医生也认为刘先生颈椎病变程度与颈部僵硬的感受并不匹配,建议他先到神经内科排查其他疾病。刘先生来到陈蕾主任门诊,经过精细的体格检查、量表评估和影像等检查,刘先生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经过半个月药物治疗,刘先生的步态有了明显改善,连脖子也不再僵硬了。

陈蕾主任说,帕金森病的临床期症状主要是以“抖、慢、僵、摔”为核心的运动症状,比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行走不稳等。但这些症状与骨科、脊柱外科的疾病症状非常相似,门诊中相当多的帕金森病患者是刘先生这样从骨科或脊柱外科转来的。

“抖”即静止性震颤,也就是手抖,是人们最熟知的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指不受控制地抖动,动作很像“数钞票”或“搓丸子”,拿东西或活动时减轻,紧张、着急、生气时抖得更明显,入睡后抖动消失。静止性震颤往往从一侧手开始,逐渐发展到整个上肢、下肢、面部都可能抖,多为不对称性。

“慢”即运动迟缓,走路“小碎步”。患者会觉得动作比以前慢很多,身体发僵,行动笨拙,连走路都迈不开脚。有的患者还越走越快,不能停下来,甚至前面有障碍物也不会躲闪,这称为“慌张步态”。患者经常告诉医生“手笨了,打鸡蛋、切菜、刷牙不像以前灵活了;走路也甩不动胳膊”。

“僵”即肌强直,表现为关节、肌肉僵直。出现在面部则会造成“面具脸”,患者表情僵硬、眨眼少。出现在四肢,就会有关节僵硬变形、活动时感觉很沉重或没有力气。

“摔”是到了疾病的中晚期,很多患者不容易维持身体平衡,稍微有不平坦的地方就可能摔跤。

陈蕾主任说,帕金森病往往多种运动症状并存,即使没有手抖,如果发现上肢动作越来越慢,走路步子变小、表情淡漠就要及时到神经内科鉴诊。确诊帕金森病需要做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帕金森评估量表以及脑部影像学、黑质超声等一系列检查。

1.3毫米电极微创植入脑深部核团

DBS手术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症状

70岁马先生确诊帕金森病已经7年,一直服药治疗。从去年开始,手抖、小碎步等运动症状开始加重。考虑到马先生已经联合使用5种药物、用药基本达到最大剂量。经过严格的诊断评估后,陈蕾主任认为马先生可以进行“深部电刺激(DBS)”的手术治疗。手术中,神经外科专家将直径1.3毫米的电极微创植入马先生大脑深部核团。术后,由陈蕾主任多次进行参数精细调控,再配合药物治疗,马先生的病情快速好转。现在,他是陈蕾主任DBS程控管理群的成员之一。术后半年,马先生重拾绘画爱好,还经常将自己的画作上传到群里。

“帕金森病尚无法治愈,部分药物可以控制疾病进展,延缓残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用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患者个体化差异较大,需要专业医生的精细调整,才能达到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目标。”陈蕾主任说,“随着帕金森病的进展,疾病从早期进入中期,药物作用难以控制症状发展时,部分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可以实施DBS手术治疗。该手术是将直径为1.3毫米的电极微创放入患者大脑深处,通过调节胸前刺激器达到治疗效果。手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快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但并不能治愈帕金森病。术后患者要遵医嘱定期调整电极参数,并配合药物治疗来保证手术远期疗效。”据了解,我国最新版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中,DBS手术是中期患者Ⅰ级推荐治疗方式。从去年开始为了便于管理,陈蕾主任为DBS术后患者建了术后程控群,目前,群中已经有64位手术患者。

陈蕾主任建议帕金森病患者注重疾病的全程管理,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调药以长期获益。同时可以开展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运动以及进行语言障碍训练、步态训练、姿势平衡训练等康复疗法,这些对改善症状乃至延缓病程的进展有一定帮助。

来源:天津日报